-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估读”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相对于“语数英”来说是一门“副科”,但是它非常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实验模拟出生活当中的科学现象,帮助学生总结出科学规律,最后认识到科学概念。那就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本文着重解决的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给学生教授使用测量长度的“尺”,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以及测量力的“测力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拿尺举例):对比数学课上检验学生对刻度尺的用法的掌握程度,通常是书面的,通过“看图读数”的形式来进行的。并且“巧合”的是,测量的物体的长度一般都是一个整数。但是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实验中是很难遇到的,在测量一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时,会出现物体处在刻度尺最小分度值之间某位置,和学生在数学课上遇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第一种是看靠那个刻度近就读那个;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进行“修饰”,如“XX不到一点点”,“XX超过一点点”;
第三种只有少数的一般是高年级并且有“小数点”基础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估计一下,最后用小数的形式进行回答。
通过这几次的教学经历,让我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再有我想要让学生也明白这句话,估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也是学生能够学好科学课迫切需要掌握的能力,因为:
一、学会“估读”,能够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肃性”
对于测量的物体数值,不能随意地增加或者减少来“配合”你的读数。是多少就是多少,事实就是那样,无法改变。只有通过估读来对数值进行一个完整的描述,这是第一个层次。
二、学会“估读”,能够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精确性”
在描述测量物体的数值时,“大概,差不多,一点点”这些词虽然也代表着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估计”,但是这与我们的“估读”还有一定的差距。当我们在感慨汉语词语的丰富之余,对于“大概,差不多,一点点”究竟代表的是多少,每个人的看法就各不一样了。所以需要估读来对数值进行一个精确的描述,这是第二个层次。
三、学会“估读”,能够让学生打通不同学科的“壁垒”,真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在很多情况下,估读需要借助于数学“小数”以及“单位”方面的知识,当这部分知识在数学课上让学生掌握后。这样既帮助了科学老师省去了教授这部分知识的麻烦,同时也帮助数学老师解答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的疑问。让学科和学科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高涨。这样就上升到了第三个层次。和前两个层次不同,这个层次已经跳出了科学课的范畴。也是我追求的一个为之奋斗目标。
虽然“估读”对于科学课的重要性前文已经详述,但是其中所要面临的困难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四、老师教授知识与估读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在时间上的不匹配
例如“小数点”部分的知识,是属于小学高年级的知识点,对于三四年的学生在接触温度计的读数也需要估读,换言之,小数这部分知识很需要。但是如果让他们提前使用小数,科学老师“越俎代庖”的问题先不谈,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几个学期之后才要教授的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所以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科学老师就要学会善于利用其他老师的“丰收成果”,建立一个知识“中转站”:的确,对于三四年级的同学没学过小数,不能“一步到位”掌握估读。但是他们却有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是能够看得清的。因此,看上去一个因为知识储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以“分数”建立“中转站”让学生做一个初步估读。再当他们进入高年级学习到了足够的知识后,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最后达到完整掌握估读。
五、学生之间由“估读”的结果不一致而引发的争论
其他学科的学生在向老师汇报答案时,正确答案往往只有一个,泾渭分明。但是在科学实验课上,尤其是需要估读的实验里,不同的学生估计的不一样,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作为小学生,他们必定坚信自己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那么互相之间就会存在分歧。所以,就要需要老师正确地引导这种“争论”。我的做法就是要让学生首先要保证实验数据在“整数位”的正确性――大方向要一致,即“求同”;对于分数或者小数点后面的差别要进行梳理:不同的人在测量时会有不同的估计,随之而来就有几种不同但是十分接近的答案,即“存异”。最后肯定他们这些数据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被老师肯定心中必定十分喜悦,再顺水推舟让学生们反思几个不同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这一事实,让他们真正体会科学课与其他学科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以及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应该采取的做法。
六、过分重视“估读”而把前面的整数数错
这是对上一点的一个补充说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