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语文教材(初中)文言文注释校读
【摘 要】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初中)文言文的注释当中还有一些释义不准确,该注而未注,注释累赘的地方,给中学文言教学带来困扰。文章就其中的问题提出6条予以辨正,期望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关 键 词】 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教学研究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仍旧使用的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言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教材是学习的蓝本,因而,文言文学习也是中学生接触古典文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在教和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因而,对于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也就要求更高。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学启蒙阶段(初中年级)教材中所涉文言,对注释模糊,甚至空白的地方,以及注释中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辩证,旨在更准确地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从而奠定学生在古文方面的基本功底,为深入学习文言知识,继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现就校读情况条列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1. 《童趣》(沈复):“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中端,为之怡然称快。”注⑧:“〔唳〕鸟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页)
按,唳,本指鹤高亢地鸣叫。《说文新附?口部》:“唳,鹤鸣也。”丁福保《说文诂林》:“案,慧林《音义》七十九卷五页‘唳’注引《说文》:‘声也,从口,戾声。’盖古本如是,今逸,宜据补。”后泛指鸟鸣。《玉篇?口部》:“唳,鸟鸣也。”
由上下文有“鹤鸣云端”语看,本条径释作“鸟鸣”,不妥。可改作:鹤鸣,也泛指鸟鸣。
2.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⑤:“〔愠〕生气,发怒。”(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
按,愠,《说文?心部》:“愠,怒也。”《玉篇?心部》:“愠,恚也,即也,恨也。”《诗经?邶见?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愠,怒也。”《后汉书?冯衍传下》:“愤冯亭之不遂兮,愠去疾之遭惑。”李贤注:“愠,怨也。”唐柳宗元《梓人传》:“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由是,“愠”是埋怨、怨恨的意思。埋怨、怨恨与生气、发怒是有程度上轻重、发泄方式的不一的区别。“人不知”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意思,此时,人的正常心情应该是怨恨,而不是简单的生气、发怒。故此处的“愠”当注为“怨恨、埋怨”。
3. 《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注⑤:“〔弘毅〕刚强,勇毅。”(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5页)
按,弘,动词,光大,扩大。《字汇?弓部》:“弘,大之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毅”有果决,刚强,坚韧的意思,《说文?殳部》:“毅,有决也。”《广韵?未韵》:“毅,果敢也。”引申有意志坚强的意思。“弘毅”,即使意志坚强。本条所释,仅仅揭示“毅”的意思,并没有揭示“弘”的意思;注释成“刚强、勇毅”,亦未能揭示该词作为动词的性质。
4. 《马说》(韩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注⑦〔或〕:“有时。”(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5页)
按,按前后语意,大概是说一日能跑千里的马,其食之也多。“或”解作“有时”,则不能突出这样的意思。当解作“常,时常”。作此义时,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慧星见,或竟天。”《后汉书?盖延传》:“延等往来要击宪(董宪)别将于彭城、郯、邳之间,战或日数合,颇有克获。”唐王昌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
5. 《诗经》:参差荇菜,左右?d之。注释③〔?d〕:“挑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3页)
按,由《诗》句式,可知“?d”与“流”“采”一样,都是采摘、捞取的意思。《尔雅?释言》:“?d,搴也。”郭璞注:“谓拔取菜。”《广雅?释诂一》:“?d,取也。”课本以“挑选”注,可能源于对《毛传》注释的误解。《诗?周南?关雎》“左右?d之”《毛传》注:“?d,择也。”《毛传》此注下,“择”应读作zhái,即“采摘野菜”的意思。《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吕氏春秋?慎人》:“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6. 《陈涉世家》(司马迁):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注释??????〔刑其长吏〕:“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罚。”(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7页)
按,“刑”解释为“惩罚”,不妥。由“以应陈涉”事看,“刑其长吏”即杀掉长官的意思。“刑”有“杀”义。《广雅?释诂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