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中的“和” 2008年09月03日 14:48文摘报【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 “和而不同”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古人对“和”与 “同”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洞识。孔子明确提出过“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此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致中和” 中庸观念讲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强调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与“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谓“和”为“中节”,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 在儒家看来,如果人人能够“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到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与宇宙的和谐,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和为贵”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人民网海南视窗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宁远)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有关论述精神,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政协报社、海南省三亚市政协共同主办,海南三亚五和文化传播协办的“和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5月18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海南省政协主席于迅等有关领导出席。 本次高峰论坛研讨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深刻内涵,寻找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支撑,成果丰硕,可以用“高端、高见、高兴”来概括。其中,海南政协委员、三亚市政协常委马宪泉关于“五和文化与中国梦”的主题演讲,获得了与会领导与学者专家的高度认可。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三大体系儒释道都将“和合”视为最高智慧,一个“和”字,贯穿宇宙万物,讲包容,讲慈悲,讲和谐,讲统一,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的骨中之骨,血中之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任之初,提出了中国梦这一宏大的战略远景,并对中国梦的渊源脉络、理论内涵、现实依据和实现路径做了深刻解读。可以说,中国梦是中国在崛起征程中的引路明灯,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时代强音,也是一切人文社科学者进一步思索创新的不竭源泉。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理论指引,少不了文化支撑,更需要哲学的反哺和浇灌。把握时代思想趋向,挖掘传统哲学精义,构建深厚牢固的理论基座,熔铸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并积极争取国际话语主动权,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和媒体人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为此,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政协报社、海南省三亚市政协共同主办了本次论坛,旨在为实现中国梦寻找理论支撑。 人民网海南视窗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宁远)“当今(中国)生活条件比任何时候都好,但是我们精神迷茫程度比任何时候都重,我们其实需要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做心理治疗。”5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政协报社、海南省三亚市政协共同主办,海南三亚五和文化传播协办的“和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在全国协礼堂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在题为“和文化的时代价值”的演讲中说,解决当今国人道德问题的良方就是和文化。 中国自古有贵和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和谐思想。本文试从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个人三个方面对孔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意义作一定的探析。 一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时代。为了变革社会现状,孔子遂提出自己的方案。首先是“克己复礼”。(《论语?颜渊》)[1](p123)所谓“礼”是指周礼,就是西周时期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在孔子的心目中,西周的制度是完美的,安定天下最理想的途径是恢复周礼,“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1](p182)要恢复周礼,最重要的工作是“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君民无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