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疫源地P133 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疫源地消灭:上述三点消失(外环境中的病原体消失的方法是消毒或者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自然因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影响最大 节肢动物谋介传播的疾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社会因素也有影响(生活方式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流行的三大环节:传染源、传布途径、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十二章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137 慢性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二级预防:在疾病的潜伏期和亚临床期,三早(普查、健康检查) 三级预防:临床期和发病期,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临床预防)(对症治疗和康复) 三、传染病的预防 经常性预防:对环境、昆虫、动物 免疫性预防:对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特异性预防P140 分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主动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减毒、灭活、组分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各种疫苗的优点和缺点 类毒素 主动被动免疫 在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以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例如:白喉接触者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P141 接种途径与感染途径最好接近 人工被动免疫 在有疫情时使用,含有抗体 主要有免疫血清(抗毒素、细菌和病毒抗体的总称)和免疫球蛋白 用途:治疗和紧急预防(做皮试防止过敏) 疫苗接种禁忌P142 免疫缺陷 发热和严重全身不适 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映:过敏反应、虚脱、休克、惊厥 接种不良反应 局部:24小时内:红肿热痛 全身:发热、头昏、恶心呕吐 (以上一般无需处理,1-2天后缓解) 异常反应:晕针、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癔症发作、变态反映性脑脊炎、血清病等P142 计划免疫(接种疫苗) 对象:7周岁或以下 内容: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白百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四苗防六病) 接种程序:P143表 麻疹疫苗是在8月份 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P144 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普查) 传染病报告:甲类(2)与乙类丙类 早隔离早治疗(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最长传染期),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的是:甲类以及乙类中的艾滋病、肺炭疽,无需隔离的: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也无需隔离,临床痊愈后解除隔离(除麻风) (甲类:强制管理(包括乙类的非典型性肺炎、炭疽、禽流感),乙类严格管理、丙类为监测管理) 传染病报告人: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 甲类包括乙类的非典型性肺炎、炭疽、禽流感6小时(城市)、农村(1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乙类: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 对病原携带者以及接触者 培养2-3次阴性解除管理 医学观察:对乙类和丙类的措施(特点:可以正常学习工作,只是接受体检) 留验: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收留在指定场所,限制活动,接受体检和治疗 应急接种:针对潜伏期长的传染病(麻疹和病毒性肝炎) 药物预防 对疫源地的措施 消毒: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霍乱、病毒性肝炎、伤寒) 传染病爆发:P146 四、疾病监测 传染病报告系统和疾病监测系统,前者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系统 (十二)常见传染病的防制 病毒性肝炎:P157 流行性感冒:P182 性传布疾病:P198 第十一章 伤害流行病学 Chapter 11 injury epidemiology 第一节 概述 伤害(injury): 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称为伤害。 意外事故:潜在有害的、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 伤害:有意识的(自杀、谋杀、暴力)行为和 意料之外(如车祸、溺水、跌倒等)行 为的后果。 ??????????????????? 伤害的危害 1.伤害是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 全球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伤害,伤害死亡占年龄调整死亡率,发达国家为7.6%,发展国家为10.7%,在各国的死因顺位排列中伤害位居第4~5位。我国的伤害死亡率为65.24/10万,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 1990年世界主要死因构成(%) 死 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心血管疾病 47.47 16.88 23.89 恶性肿瘤 21.15 7.01 10.25 慢性肺阻塞性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