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别较真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活字印刷别较真儿前不久,二○一八年冬奥会的东道主韩国的宣传片又被热炒,由于其中出现了疑似“活字印刷”的镜头,在中国国内引起了网友热议。一些网友吐槽、谴责韩国人的这一剽窃行为,引发了关于中韩“活字印刷”发明权之争。今天,我们暂且不论活字印刷的祖宗是谁,就聊聊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主流,整个中国印刷史都跟本土的活字印刷没多大关系。非主流的活字印刷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应该说是印刷史上一次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古代印刷术大体上可分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两大类。在活字印刷发明之前,中国采用的是雕版印刷,特别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可称得上步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书籍规模很大,有许多书都是大部头的,如当时的“四大官书”中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上千卷,《太平广记》也有500卷。《大藏经》规模更大,共有1046部,5048卷,完成用了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之多。宋代雕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有文、史、医学的专著,也有法律、地理、建筑、农林、佛教等方面的书籍。历代名人及宋朝名人的著述和文集都有雕版。 这时的雕版印刷已不仅仅是一种手艺,而已成为一门艺术――书法艺术。虽然雕版印刷日趋完善,但实在说不上方便快捷,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宋人毕?N在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这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十八卷“技艺”一章里记载了毕?N的这项发明。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来说,可提高印书效率,既经济方便,又减轻保管负担,且错误易修正,这些优点是雕版印刷所无法比拟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7748种,按不同版本计约2万部,其中用活字印刷的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中国古代的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不仅效率低,而且字体不工整。在清代古登堡活字印刷(一种西方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以前,活字印刷终究未取代雕版印刷而取得统治地位,因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有着太多不完善之处。从活字的制造来讲通常分为手工雕刻和以字模铸字两种。据《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等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的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既费人力又费时间,制作方法的不足使古代活字印刷很难推广。活字印刷叫好不叫座活字印刷的手工雕刻字模除了效率低外,易造成各字大小不均、笔画粗细不同、排字行距歪斜不整齐,甚至单字横置、倒置的情况,活字印书还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淡不均匀,而且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从而影响到印刷效果。《水经注》序注云:“昨夜江南所进之书有《鹃冠子》,即活字版,字体不工且多讹谬。”汉字的特殊形态是延缓活字印刷推广的另一原因。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方块体系信息量庞大,数量很多,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有时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这么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福建林春棋用了21年的时间,耗去白银20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40多万个,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可想而知。而对于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活字印刷的工序繁琐,一旦出错就要全书重印,而印本量大的经史子集又适用雕版印刷。按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记载,活字印刷的工序有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若只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多印成本才会降低,而中国古代大多数书印刷的数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使用雕版印刷相对方便、快捷,并且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复印刷。书坊为了追求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雕版印刷,而去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于是在应用实践上,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印刷主体――经营者主观上的阻碍。政府的推广是一项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官刻首次正式采用活字印刷为清雍正四年印成的铜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并颁行《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可算是政府在活字印刷技术总结方面的首次贡献。但政府在活字版的使用上并不是很热心,清初宫廷刻的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洋人捧红活字印刷到清代中期,用活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