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遗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遗物-----案头古陶山子(图文更新) 本帖最后由 好木居 于 2012-3-18 09:37 编辑 未秋已瑟瑟---唐宋遗韵 案头赏石,连座高20厘米 唐韵古陶山子,呈赏石状,玲珑磋硪,鼓皱有致,且全身作扇形松针纹饰,独特少见, 青石座有唐须弥座风格,造型质感与山子倒也十分吻合 配刻松诗文黑漆楠木雕板 这件案头古陶山子 ,若干年前本地城区改造中旧城废墟出土,后转至外地,今又岀现在本地古玩市场,遂购之。 此件造型古朴而经典,只是浑身密布的扇形松针纹饰不太常见,加之材质不是四大名石,为陶制成,所以非众人认同,然本地为长江运河交界处,米芾一直居住在此,曾用研山换得现北固山下一唐代旧宅,房子得到后又为失去研山终身抱悔。 朋友对这件山子意见不一,有人看唐,有人看宋元,具体年代不详,但是,老物无异,赏石在唐形成理论体系,至宋登封造极,连皇上也玩物丧志,终因生辰冈而引发社会动荡, 个人观点,此物,尺寸、材质纹饰决定了其年代,应在唐宋之间,当是某个时期少数人所偏爱而订制之物,非常见之物,且也失传 : 1.从尺寸看,高16厘米,底部平整,可直接放置案头,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赏石许多是没有旧座的,更谈不上是原配底座了。一则是前人玩石,并非件件奇石都要配座,这与玩赏的方法有关。如米芾当年玩赏灵璧小石时,都是随身携带置于袖笼中的,意如白居易《太湖石记》所述:“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而许多供石(如砚山)因本身底部平整可直接置放几案上,也不需配座,从底部平整可见此山子年份较早,后来配木座的做法则相对年份较晚。 2.材质,山子, 雕刻上或园林中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那类物件叫做山子,自古以来,山子制作取材广泛,由早期的泥、陶、瓷直至石、金属、角牙等等,而陶质泥土更接近自然和本质,大道至简,返朴归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国的陶器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陶器非常质朴,比如说一些罐、壶的纹饰,多为席纹、篮纹、绳纹等简单纹饰。赏玩古陶要有种沉静下来的心态。赏石本身就是高层次的抽象艺术,而以古陶为载体的赏石山子,自然也是制作者和使用者的用心之所在,也是此类案头文房超凡脱俗之处。 3.纹饰,初看与汉砖与汉陶罐纹饰有相似之处,一般山子都以仿山石造型,很少有这种满工的扇形松针纹饰,这正是让我疑惑之处,也请高手指点 (此外陶瓷的发展史,宋代之后的造园风气,汉唐艺术由具象写实 向抽象转化,如雕塑、赏石诸多因素) 4.唐宋玩石大家和赏石文化:借用一篇现成网上文章来说明唐宋赏石文化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曾拥有一方“醒石”。相传诗人坐卧其上,便诗兴大发。此举引得后人羡慕不已,于是宋人程师孟作诗赞曰: 万仞峰前一水傍,花光翠色助清凉。 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南朝·齐著名画家宗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山水质有而趣灵”和“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画山水序》),在文人的眼中泉石山水虽然是无生命之物,却觉有人的灵性和机趣。石之形与‘道’相侔,可以表现出仁者的胸襟和气度。景物与赏石的客观性与文人的主观性、情绪化在审美层面达到和谐统一,就会产生出伟大的思想,获取奇妙的灵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风度和魏晋风骨。 唐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僧侣,成为赏石界的主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或引入园林寺观,或引进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各种奇石,流连不已,并由此勃发诗兴、画意和灵感。 唐代一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都非常喜欢奇石,为此赋写了大量的诗文,据《素园石谱》介绍,诗圣杜甫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祝融为南岳衡山五峰中最为高峻者”,可见诗人爱石之心。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阁前叠石,堂中藏石”,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置于家中。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 大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名言道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奇石的关系,揭示出中国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征,为自然景观与赏石文化心态的形象写照。在文人雅士看来,真正清雅的赏石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优美恬静的自然景色的具体体现。这种“赏石的自然化”,或“自然的赏石化”,是以天人合一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赏石文化中的表现。它强调的是和谐,融洽和沟通。是“物我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