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住长安街边政治定位以及商业资本的进入,长安街边的住宅区让位于国家机构和商业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迁移的不只是个体店铺、平房住宅,还有一代老北京人的市井记忆。进城去从东四环的望京住所到长安街,62岁的解玺璋,习惯说,今天要“进城”了。在他这些有点年岁的老北京人看来,出了长安街,最多到三环,那都是农村,水泥路出了长安街就变成石子路了,那时候国贸还没影儿,还叫“大北窑”。解玺璋曾经也是“城里”人,他住的地方说来也奇妙,就在现在东方广场先锋剧场楼下。如果我们像拍电影一样,把时间轴往前推移二十年,现在是亚洲最大商业建筑群之一的东方广场,那时还是一片平房。那里有三条胡同,分别叫东单一条二条三条。解玺璋的家在东单二条一间17平方米的砖瓦房里。从东单往西,走个2公里,就是天安门。这是在北京城寸土寸金的地儿。解玺璋能把家安在长安街边,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份好工作。198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解玺璋去《北京日报》社做了一名副刊编辑,这份工作在当时的北京城里也算得上体面。解玺璋留着板寸,面色微黑,说话时候眼睛眯着,音调平稳,看上去不是容易情绪激动的人。他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他那150平方米的房子连客厅都装上了书架,却容纳不下他的藏书,书太多以至于不能估算出确切的数字,“两万三万还是四万?太多了我也不好说”;他喜欢舞文弄墨,写了上千篇电影、戏剧、文学的评论,因为负责的是报纸读书版,书籍源源不断,自己也出书,还给梁启超写传记。东单二条的房子是报社分的宿舍。1991年,他从长安街西侧搬到东侧新房的时候,房间面积比之前大了一倍,房梁架得很高,屋子因此显得十分宽敞。但只住上两年的光景,墙壁上突然多了一张拆迁通知单。解玺璋当了三个月的钉子户。这事是到了谈话末尾他才说的,如果我不问,估计他也不会说。那可能是他人生中情绪最不稳定的三个月。上世纪90年代,长安街开始被地产商视为投资开发的黄金地段,适逢邓小平南巡,市场经济改革的春风从南吹到北。由港商李嘉诚投资的东方广场的建设,开创了政府机构集体给商业项目让路的先河,同时需要搬迁的还有附属于机关单位的职工宿舍。解玺璋就是这一千八百余户居民中的一个。被拆的时候,解玺璋当时并不愿意走。墙上被贴了一个通告,限制他多少天就要搬走,说搬到东五环大黄庄那边,当时那个地方不通公交车,还没有水泥路都是土路,特别远。报社动员,最后就剩下5户人家。解玺璋给报社领导说明情况,不去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岳母住在天坛北门那边,他得找一个离她近的地方;第二,那时候负责报纸戏剧版,晚上要看戏,住在城里比较方便,住城外面看完戏家都回不了。结果报社领导回复:那你就别干戏剧版了。解玺璋说那也不成,也不能搬到大黄庄,最远到南三环,别的地儿不去。院里五位女同志,天天端着一个小板凳坐在路口,堵着不让铲车进院,还要求每天得赔偿30块钱扰民费,然后就拿着这钱在院子里面吃饭。解玺璋说,“嘿嘿,那个时候搞拆迁的比现在还老实点。”解玺璋为什么有把握?他有一同学是写李嘉诚传的,知道李嘉诚有个最后期限要催拆迁公司拆完,所以知道他们熬不过九月份,肯定会让步的。报社领导后来还真的妥协了,给解玺璋安置到了方庄,拆迁公司最后跟他说:“老解,你不算钉子户,你在我们这儿算难迁户。”在长安街的变化中,跟随着居住地变化的,还有办公地点。《北京日报》的大楼隐匿在新闻大厦的后面,这个距离天安门1800米的四方形建筑,位于东长安街上。大楼最早是四层楼,东西两侧为印刷车间,中间的楼办公。到了1980年代,报社发展,老楼不够用了,想了一个法子,在老楼的四周加了一圈立柱,老楼被包围在中间,然后在柱子上又盖了四层楼。即便费了一圈周折,等到2004年新闻大厦建起来以后,办公人员全部迁到了气派的新闻大厦。前两年,报社又把老楼拆了,重盖了新楼,办公人员集体回迁。1993年的秋天,解玺璋收获胜利的果实离开长安街,同时消逝的还有他熟悉的街道风貌,以及由此生发的生活方式。从东单到建国门,街道两侧林立着各式小饭馆、书店,他常常趿拉着拖鞋晃荡几步就到报社上班了。做夜班编完报纸,饥肠辘辘,楼下走几步挑一个小店吃饭,那味道现在和别人聊天他还能回想起来。现在饭馆变成了商场、办公楼,车辆不能随意停靠在路边,夜班完了,他要走好远的路,找一个拐弯的路口,才能打到一辆出租车。为了安全,长安街上禁止空驶的出租车。他说:“长安街上的人气儿没了。”长安街上的“人气”长安街上的“人气”是个什么样?姜昆在相声《特大新闻》里曾经臆想了一条“天安门广场要改农贸市场”的新闻: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站在天安门城楼往下看“哪卖鲜鱼哪卖海带哪卖蔬菜哪卖水桶哪卖锅盖哪是荫凉哪是太阳晒”,居民们“这边呼噜噜喝着豆腐脑,那边呼噜噜看升旗”。对于1980年代居住在长安街边的人来说,类似的场景并不是没有存在过。谢乐冰小时候住在和平门附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