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文献记载及演奏方式的可能性分析摘要: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铜鼓的记载非常丰富,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粤西北流型铜鼓生产于西汉末期,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是铜鼓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透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出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来龙去脉,大致分布范围,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文化面貌等。铜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突出的音乐性能,从古代到现代,铜鼓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铜鼓音乐。关键词:粤西;北流型铜鼓;文献记载;演奏方式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青铜文化的产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器,铜鼓在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大多数学者都就铜鼓的分布、起源、形制、用途等方面展开论述。今年3月,笔者有幸随指导老师前往粤西地区进行古代音乐文物的拍摄、测录工作,观看了大量当地出土的铜鼓,并收集了一些原始资料。本文试从古代粤西族属的社会文化、生活信仰与铜鼓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简单、浅显的阐述。一、已见粤西铜鼓的代表――北流型铜鼓粤式铜鼓之一的北流型铜鼓,在粤西地区分布广泛,各级博物馆和民间均有大量收藏,可谓粤西铜鼓的代表。北流型铜鼓产生于西汉年间,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追根溯源,北流型铜鼓的主要使用族群是乌浒和俚僚,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其使用北流型铜鼓的文献记载。(一)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收藏、分布特点。处于铜鼓发展成熟期的北流型铜鼓,主要分布在桂东南、粤西和海南。而其在粤西地区的分布范围之广之密集,收藏之多之丰富也令人惊叹。湛江博物馆收藏铜鼓15面,其类型主要是北流型,大部分出土或收集于雷州、廉江等地。其中廉江已知出土铜鼓11面,收于廉江博物馆的云雷纹六蛙四耳的北流型铜鼓鼓面直径121厘米,高70厘米,重175公斤,是全国出土的十大铜鼓之一,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北流型铜鼓。茂名地区的高州和信宜均有大量北流型铜鼓,特别是信宜博物馆馆藏铜鼓多达13面,均是北流型铜鼓。云浮市,肇庆市博物馆也收藏有北流型铜鼓。这些收藏不过是粤西地区古代铜鼓遗存的小部分。目前,铜鼓在上述地区的壮、黎、瑶、侗等族仍有大量保存和使用。湛江地区是出土铜鼓最多的地区,几乎每个县市都有铜鼓发现,其中尤以与广西毗邻的廉江、高州、信宜一带出土的最多,仅1950年以来就出土铜鼓五六十面,其他如徐闻、海康、化州、茂名、阳江、阳春等县市也有铜鼓出土。肇庆地区的罗定、云浮、高要、广宁、德庆和郁南都有铜鼓出土。由此可见,粤西地区的北流型铜鼓主要分布在以信宜市为中心的云开大山区东西两侧,附近的几个县市更可谓是北流型铜鼓的大本营。(二)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族属及其发展脉络。北流型铜鼓产生于西汉末年,约隋唐时期逐渐停止铸造。在这个时期里,居住在粤西的主要是乌浒和俚僚两个族群,也就是北流型铜鼓的制造和使用者。乌浒和俚僚都是秦之后紧接着西瓯和骆越出现的族称。西瓯和骆越都是当时岭南百越族中重要的两支系。西瓯又叫西越,出现于秦代。西瓯的活动地域是柳江以东,郁江以北的广西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骆越则是古人对岭南垦食骆田之越人的称谓,出现于殷周至秦汉时代。骆越居住在广西西部和南部地区。东汉以后,史籍上关于越族活动的记载已消失。对于仍在其区域活动的后继部落,人们或以其语言特点称之,或以其社会经济特点称之,或以其文化习俗称之,不一而足。东汉时,西瓯和骆越的后裔被称作“乌浒”。《后汉书》曰:“交趾西有?n人国,……今乌浒人是也。”万震《南州异物志》云:“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也就是今广东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地区。当时的封建文人就是以他们居住的地名来称呼这些人的。在魏晋隋唐时期,西瓯和骆越的后裔又被称为“俚僚”。“俚”在今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和中部,他们长年居住在山区,多耕作旱地。“俚”在壮语中是旱地的意思,人们是以他们的经济特点来称呼的。“僚”是南北朝后对居住在岭南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泛称。南方僚族与其他民族接近,居住地多混杂,同俚族关系尤密切,故史籍中常并称“俚僚”,甚至俚僚可以通称。唐代以后,部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较快的俚僚人逐步融合于汉族,另一部分则分化和聚合成新的族体。宋代至明清时,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这时的西瓯和骆越有了带侮辱之意的“僮人”、“?Z人”和“侬人”等称呼。到了近现代,“僮”、“?Z”、“侬”族便发展形成今天的壮、黎、瑶等族了。他们是岭南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同属古代越族,所以直到今天还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保留着不少古越族的遗风。(三)有关乌浒、俚僚使用铜鼓的文献记载。铜鼓集政治、军事、绘画、雕塑、音乐、生活习俗、图腾崇拜等于一身,数千年来广泛地活跃在南方广阔的历史舞台,是我国古代越族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在古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MOOC】《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docx VIP
- 国际象棋的课程教案.docx VIP
- 器械科制度汇编.pdf
- 2025年新人教版7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课件.pptx
- 第七章 集装箱码头船舶配积载业务.ppt VIP
- 风中奇缘-中英文台词打印版.doc VIP
- 《机电概念设计基础》课件——运动副.pptx VIP
- 股市主力操盘盘 口摩斯密码(原创内容,侵权必究).pptx
-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 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docx VIP
- 二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