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诗坛中的军旅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建安诗坛中的军旅诗内容摘要:建安时期,天下大乱,世间苍生深受战乱之苦,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军旅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坛所创作的军旅诗既有诗人亲身经历沙场征战的真实感受,也有较多的文人创作,因此,建安时期是军旅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关键词:建安时期 军旅诗 曹操 曹植 曹丕 建安七子一..建安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尽管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极大的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袁绍、何进等人为了铲除宦官势力,召集各路军阀向洛阳靠拢,同时,西北的少数民族也乘战乱大量迁徙到内地。在此期间,董卓的势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步控制了朝廷。后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史称汉献帝,并于初平元年挟持汉献帝及洛阳人口数百万迁都长安。此后,各路军阀为抢夺地盘和壮大势力而混战不止,普天之下民不聊生,如《后汉书 孝献帝纪》记载:“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特征由此开始。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在军事上占据了主动。同时,江东孙氏在孙坚、孙策、孙权等人的不断努力下,也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势力也得到了发展。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种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的现状下,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三下“求贤令”,激起了世人渴望在乱世期间建功立业的热情,感召了相当一部分具有真才实学之人。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世人开始发现自我,注重感情欲望和个性的体现。他们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并对文学的作用开始重新进行审视。在这种背景下,诗歌成为了当时的世人普遍重视的文学表达形式,世人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真实理解。建安时期,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并与其子曹丕、曹植共同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二.建安时期军旅诗的类型(一)渴望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建安以前的军旅诗中虽然有渴望从军建功立业的思想的表达,但是更多的则是借军旅诗来反映战争导致的士兵有家难归的伤感之情。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这就为世人从军建功立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建安诗人的军旅诗在继承了前代军旅诗建功立业的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的豪装情怀的表达,以及对苍生的关注和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追寻,如王粲的《从军诗》:“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曹植的《薤露行》:“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岂知德,何况于士人。”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三曹和建安七子都有从军进行征战的实际体验,因此他们的军旅诗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具有真实性。(二)抒发战乱不休、朝不虑夕之感战乱不休的社会现状导致许多诗人亲身经历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他们将自身年短命促的感伤融入到对百姓的关怀之中,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建安诗人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关怀民生,抒写慷慨悲凉的生活情境。如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曹丕的《黎阳作》、《至广陵于马上作》、曹植的《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从军诗》等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汉末时期兵连祸结之下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惨痛社会现实,容易使人产生人生无常、朝不虑夕之感,促成了慷慨侠义、以悲为美的审美风格。《诗品》论曹操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丕《善哉行》中提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曹植在《送应氏》中说:“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刘勰评价:“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杂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三、“三曹”及“七子”军旅诗的特点(一)曹操军旅诗的特点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在文学方面,曹操喜好读书赋诗,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曹操的军旅诗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借乐府以写时事,哀民生之多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百姓在军阀混战中所遭遇的流离失所的苦难的真切关注,表现出诗人希望能为百姓请命的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这首诗奠定了曹操军旅诗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其次,表达征战的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