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主任的乡村“心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老主任的乡村“心路”   2016年7月23日,黔江区中塘乡迎新村,连日暴雨导致塌方,村里的公路上落了很多泥石。   四个扛着铁锹、锄头的男子,来到受损路段,开始清理泥石。   四人中,包括一位老者、一个中年人和两个少年――他们是祖孙三代人。“老主任,又来修路了!”路过的村民李应学大声招呼道。   “是啊,这护路工作不能停。”被唤作“老主任”的人一边擦汗,一边回应。   老主任名叫安德胜,今年72岁,曾在迎新村担任过两届村委会主任。   2001年,安德胜组织1000多名群众,修通了四公里村级公路。从此,他当起了维护道路的义务工,15年来从未间断。   更令人称道的是,久而久之,安德胜的家人也参与到护路中来。   困境   迎新村由以前的南山村和迎新村合并而成,人多面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乡镇和上级相关部门动员下,村民种起了烤烟。   但由于村里不通车,烤烟加工需要的煤炭,只能运输到离村子四公里的地方。   “这四公里路就得靠人力搬运。”回忆起以前的辛劳,村民邓正学感慨不已。   等烤烟烘烤加工后,村民再背到乡里的收购点,背运时间往往要几天。   “扣除各种成本,种植烤烟的纯收入很低,我种了两年就放弃了。”邓正学说。   不只是种烤烟不划算,当地村民卖一头猪,也要对上门的猪贩子每斤少收5角钱。但相比抬运到集市上去卖,卖给上门收购的猪贩子仍然要划算一些。   “苦就苦在没有一条通畅的道路。”担任村主任的安德胜,下定了修路的决心。   不久,安德胜便组织村干部及村民小组组长开会,商议修路一事,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不过,召开村民大会时,那些因修路会被占地的村民担心遭受损失,对修建公路并不支持。   修路   2001年10月,安德胜收割完地里的庄稼后,再次萌生了修路的想法。   整整一个月时间里,安德胜跑遍了因修路被占地的40余户人家,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一个月下来,有30多户人家被安德胜的真诚打动,表示支持修路。但仍有少数农户不肯让出土地。   “再耽搁下去,修路的事又推到明年了。”安德胜决定,一边筹划出工修路事宜,一边协调剩余几户的土地补偿问题。   这年12月,迎新村终于开始动工修建公路。   随着施工的进行,还未解决的几户村民的征地难题越来越棘手。   怎么办?安德胜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家的地跟那几户村民交换。   这样一来,涉及征地的几户村民不再有异议,修路得以顺利进行。   解决了征地难题,安德胜更有干劲了,动员全家投入修路。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被安德胜喊回来参加修路。   “修路期间,家务和地里的活就靠我一个人打理。”安德胜的妻子黄志秀提起修路的事,一脸的无奈,但却又有些欣慰。   2004年底,4公里长、途经8个村民小组的机耕道终于修通,便利了2000多村民的出行。   从此,村公路上运输生产、生活物资的车辆络绎不绝。   护路   迎新村的公路修好之后不久,安德胜又开始犯愁了。   机耕路边沟小,每逢下大雨,山洪带来的泥石就会将边沟填得满满的,甚至冲毁道路。   如果没有专人护理,过不了多久,这条路就瘫痪了。   请人护理是要给钱的,这钱由谁出?安德胜知道,如果摊派到村民头上,谁都不会接受。   思来想去,最后,安德胜自己默默地当起了护路工,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安德胜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这条路上,与这段乡村公路朝夕相处,风雨无阻。   每到夏秋山洪爆发时节,安德胜就扛着铁锹、锄头、撮箕等工具,清理道路沿途的泥石。   “每下一次雨,我都要忙上几天。很多时候,上次垮塌的还没清理完,新的塌方又出现了。”安德胜说。   每当安德胜清理泥石的时候,也有一些村民主动前来帮忙。   一次,村民邓正云家附近出现塌方,将公路阻断了。   安德胜一如往常,前来疏通道路。邓正云感动不已,赶紧为安德胜送去一壶水,并参与清理泥石。   这些年挖烂多少锄头、用坏多少铁锹、买过多少撮箕,安德胜已经记不清了。   不过,黄志秀却清楚。因为,每次工具损坏了,都是由黄志秀去集镇上购买。   “铁锄10把、铁锹6把、撮箕100多只……”黄志秀念叨着。   护路十几年,安德胜不但没得一分钱报酬,而且连买工具的钱都由自己出。   接力   安德胜老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不过,他的身体却不如以前硬朗了。   “爸妈,你们来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嘛!”安德胜的四个子女先后邀请父母去城里,可每次都被安德胜拒绝了。   四个子女只好利用周末时间,各自带着一家人回家看望父母。   若遇上父亲在清理道路,全家人就一起上,把路上的泥石清理完后,再陪老人一起过周末。   “父母经常给我讲爷爷为村里做过的好事,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