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租公包租婆的生活.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租公包租婆的生活 在珠三角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有许多人依靠土地,摆脱了谋生的艰辛,安享平稳的生活。   花姐40岁出头,平时在香港生活,偶尔会回深圳。   大陆放长假,她回来,因为那时香港会比较拥挤;其他时间回来的话,一般是因为要和新的租客签订租赁合同,或者和退租的租客结算押金。她在深圳福田区梅林新村有一幢7层的房子,地下一层自用,上面6层出租。在没有房间闲置的情况下,每月能收约3.6万元的租金。   为数不多的深圳原住民,从这个摆脱了“罗马非一日建成”的西谚限制的城市获得了巨大的土地红利。他们成了令人歆羡的富裕阶层,毫不费力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珠三角其他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也有许多人依靠土地,摆脱了谋生的艰辛,安享平稳的生活。   不过,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看,这样的生活都暗藏隐忧。 好 运   直到今天,深圳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奇迹。原来零散分布着的一些小渔村、小农村,一阵政策东风拂过之后,竟然快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城市发展需要土地,地处未来城市范围内的农民就被好运砸中。   花姐家在上梅林,1980年代以前,这里有四五个村子,有客家村,也有白话村。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瓦房,依靠务农为生。   “80年代,邓小平搞发展,我们村成立了股份公司,把土地都收起来折股,或者出卖,田不用耕了,每家分了一块宅基地,200平方米,还分了一点建房子的钱。”花姐说,那时大家钱不多,但建设费用也低,一般只建一层,主要还是用于自住。   花姐那时还是小孩子,这些故事都是听老人说的。没有田地之后,男人们就去香港务工赚钱。到了1990年代中期,勤俭的农民们带着赚回的钱回到村里加房,以5层到7层为主。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已经颇具规模,外来人口日益增多,所以这时加建或新建的房子不再是为了自住了,而是放眼于出租。   村民们开始获得租金。   男人们有的继续在香港工作,有的用积蓄做起了生意,钱生钱的速度更快。在2000年后,又兴起了一波加建楼层的浪潮,最高的建到十五六层。出租带来的收入让大家为建房倾尽所能,不够就找亲戚朋友借。“也好在把握了机会,因为那时人工和材料都便宜,现在再建的话,就建不起了。”   现在村子里有200多栋高矮不一用于出租的房子,最矮的也有四五层。   花姐的房子有7层,都是两房一厅的格局,每层有3个套间,每个套间目前的租金是2000元左右。   这是没有电梯的房子的租价,那些配了电梯的十几层的楼房,单间也能租1000多元,房主一家仅房租就月入十几万元,也不是新鲜事。因此,在村子里花姐还不算是有钱人,如果有一个更有本事的父亲,早年赚更多的钱建更高的楼,下一代就会生活得更富足了。   尽管如此,7层的楼房也足以让作为独生女的花姐从成长至结婚、生子,从来不用为经济问题发愁。丈夫在香港有工作,在当地收入不算高,但一家人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可以随时买想买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炒掉想炒的老板。   无论怎样的一个村子,有富人也总有穷人,但梅林新村没有“像样的穷人”,总之就算不干活,三餐也有着落。   “但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大部分还是都出去工作的,游手好闲的毕竟是极少数。”花姐说。   工业化发展,使得原来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洗脚上田”,然而他们的生活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不但没有削弱,还捆绑得更紧密了。 继续建房   流动着的中国,房子的魅力日甚一日地增长。   老朱是惠州博罗县人,也是40多岁,在中山开着一家文化公司,娶了一个中山本地籍的老婆,他老婆被朋友们称为“地主”,因为她有很多房子出租。   1998年,老朱结婚的时候,已经在东升镇上买了一套138平方米的商品房,但丈母娘仍要求他尽快买一块地,自建一栋房子。在他丈母娘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就躬逢工业化发展之盛,家家户户建房子,有房出租,现世安稳。   “中山本地人不喜欢商品房,他们觉得物业费交得冤枉,同时他们还是农耕时代的生活习惯,喜欢独门独栋,受不了与陌生人为邻。”老朱说。所以2000年,他又在东升镇中心区买了一块160平方米的流通土地,建了一栋5层的楼房。   这栋房子完全按照出租的要求建设,一楼门面,上面4层全部是一房一厅,每层5套,一共有20套,每套都带洗手间,还有一个小阳台。租金一开始是每套每月350元,现在升到了500元,八九成都能租出去,加上门面,这一栋房子每月带来1万多元收入。   设计套间格局的时候,老朱有很独到的考虑。他瞄准了工厂里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人一个月有几千元收入,他们的身份不适合去住很低端的农民房,但住小区商品房负担又太大,一房一厅,有简单装修,最适合他们。“当然,更重要的一层考虑是,租给这些人很稳定。普通的工人流动性太大,管理起来很麻烦。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好多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