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清代的经学复兴.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五講:清代的經學復興 一,理學積弊與經學復興 1,明朝覆亡對士大夫的刺激。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劉、石亂華,本於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日‘一貫’,日‘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貢,及為石勒所殺,將死,顧而言曰:‘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 2,士大夫的文化反思。 顏習齋:安州陳天錫來問學,謂:“程朱與孔孟隔世同堂,似不可議。”曰:“請畫二堂,子觀之:一堂上坐孔子,劒佩觿決襍玉,革帶深衣,七十子侍。或習禮,或鼓琴瑟,或羽籥舞文,幹戚舞武,或問仁孝,或商兵農政事,服佩亦如之。壁間置弓矢、鉞戚、簫磬、算器、馬策、各禮衣冠之屬。一堂上坐程子,峩冠博帶,垂目坐如泥塑,如遊、楊、朱、陸者侍,或返觀打坐,或執書吾伊,或對談靜敬,或搦筆著述,壁上置書籍、字卷、翰研、棃棗。此二堂同否?”天錫默然笑。 二,顧炎武(1613—1682)附閻若璩 1,激憤於時勢 《與友人論學書》: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於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恥之於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2,反思理學 全祖望《鮚埼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學即理學也。自有舍經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起。 《亭林文集·與施愚山書》 “理學”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非數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於《春秋》,沒身而已矣。”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校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 3,行己有恥,博學於文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然而四者之中,恥為尤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謂之國恥。” 4,《日知錄》:“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 5,《音學五書》 《音學五書答李子德書》:愚以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諸子百家之書亦莫不然。 《音學五書序》:炎武嘗自述曰:“世日遠,而傳日訛,此道之亡,蓋二千有餘歲矣!炎武潛心有年,既得《廣韻》之書,乃始發悟於中,而旁通其說。於是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 6,評價。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要之,亭林在清學界之特別位置,一在開學風,排斥理氣性命之玄談,專從客觀方面研察事務條理。二曰開治學方法,如勤搜資料,綜合研究,如參驗耳日聞見以求實證,如力戒雷同剿說。如虛心改訂不護前失之類皆是。三曰開學術門類,如參證經訓史跡,如講求音韻,如說述地理,如研精金石之類皆是。獨有生平最注意的經世致用之學,後來因政治環境所壓迫,竟沒有傳人。” 附:閻若璩與《古文尚書疏證》 三:徽學:戴震(1723—1777):實事求是 1,經學思想 僕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聖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後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求所謂字,考諸篆書,得許氏《說文解字》,三年,知其節目,漸觀古聖人制作本始。又疑許氏於故訓未能盡,從友人假《十三經注疏》讀之,則知一字之義,當貫群經,本六書,然後為定。 經學難明者若干事:誦《堯典》數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運行,則掩卷不能卒業。誦《周南》、《召南》,自《關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強以協韻,則齟齬失讀。誦古《禮經》,先《士冠禮》,不知古者宮室衣服等制,則違於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則《禹貢》職方失其處所。不知少廣旁要,則《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鳥獸蟲魚草木之狀類名號,則比興之意乖。而字學故訓音聲,未始相離,聲與音,又經緯衡從宜辨。 然病夫六經微言,後人以岐趨而失之也。言者輒曰,有漢儒經學,有宋儒經學,一主於故訓,一主於義理。此誠震之大不解者也。夫所謂理義,苟可以舍經而空憑胸臆,將人人鑿空得之,奚有於經學?惟空憑胸臆之。卒無當於賢人聖人之理義,然後求之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也,然後求之故訓。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理義明,而我心之所同然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