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汉语介词“带”的来源
摘 要:“连”类虚词的成员之一“带”,在历时的演变中产生过“连带”介词的功能。本文拟厘清其演变路径,演变的语义来源,以及演变机制的探讨。
关键词:带;介词;语法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引言
最早关注“连”类虚词的是冯春田先生(1991),他列出了“连”类虚词产生“包括义”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解释“连”类虚词语法化的路径和演变机制。钟兆华(2002)系统地探讨了“连”类虚词介词产生的历史时期,因为这类词在历时演变中都产生过“包括义”,钟先生把它们称为“牵涉介词”。马贝加(2002)在《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中根据语义分类,把这类词划分为“范围介词”的大类,“连带”介词的小类。马先生提出,“带”在南北朝时期就位于“N1+V1+N2+V2”格式的“V1”位置,且在发展中与“连带”介词“连,和”对举而用。在“V1”的位置确实为动词“带“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类推的作用也可能使“带”由动词向介词转化。但是马先生没有进一步分析。史金生 胡晓萍(2007)认为介词“带”只出现在宋代少量的文献中,“带”后又退回动词的用法,可能是使用频率低,且动词性过强,妨碍了它的继续语法化。但是史,胡也没有对“带”的语法化机制做出明确的深入的解释,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
二、动词“带”
“带”在先秦文献中多为名词,但是也有动词用法:
2a1. 仆者右带剑。(礼记 少仪)
2a2. 带麻于房中。(礼记 丧大礼)
2a3. 为带甲三万[一八],以势攻,鸡鸣乃定。(国语卷第十九)
2a4. 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三],被甲带剑,挺铍?铎[四],以与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举[五]。(同上)
2a5. 南带泾、渭[二]。(战国策卷五)
2a组表明动词“带”的原始意义多为“携带,连接”等义。
到了唐代,“带”所出现的句式复杂化,而且“带”后面的宾语语义抽象化,不再是具体的事物。
2b1. 在京诸司及诸道带职奏官,或非时佥替,考限未满,并却与本资官。(旧唐书卷一九上 本纪第一九上)
2b2. 当今发一卒以御边陲,遣一兵以卫社稷,多无衣食,皆带饥寒。(旧唐书卷一?一 列传第五一)
2b3. 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带酒容入朝。(旧唐书卷一二八 列传第七八)
2b组的“带”处于“NP1+V1+N2+VP2”结构的“V1”位置,但它的词义仍是原始义“携带”,即只要的事物携带次要的事物。“V1”的句法位置的出现,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
三.“连带”义动词的产生
3a1. 凡日月带蚀出没,各以定法通蚀分。(新唐书卷三?上 志第二?上)
3a1的“带”在句法层面上是位于“NP1+V1+N2+VP2”中“V1”的位置,语义上,“带”可以是“携带”也可以是“连带”,即“日月”是主要事物,“蚀”是“连类而及”的次要事物。与2b组的不同之处还在于,2b组的“VP2”是“主要事物N1”发出的,次要事物“N2”不具有“VP2”的性质,但是3a1的例子中,“VP2”是“主要事物N1,次要事物N2”共有的性质。即3a1的结构即可以分析为连动结构也可以分析为状中结构。“带”由“携带”义产生“连带”义也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原则。“携带”义的宾语不参与“VP2”的行为,但当其宾语为不可“携带“之物,且参与了“VP2”时,“带”就演变为了“连带”义。
四、由“动词”到“介词”的演变
钟兆华(2002)在阐述介词“带”产生的时期时举了宋代的例子。笔者认为介词“带”在唐代就已产生。在动词到介词演变的历时分析中,笔者拟用N1,N2语义演变的方法来界定介词“带”的产生。
根据N是施事与受事的关系,笔者拟分为两大类:
A. N都是施事
A1.主要事物N1在前,次要事物N2在后,且都在V2前面
即:N1+带+N2+V2
4a1. 夹岸朱阑柳映楼,绿波平幔带花流。(全唐词 徐铉 柳辞枝十二首)
4a2. 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全唐词 冯延巳 采桑子)
4a3.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全唐诗卷一 重幸武功)
4a4.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同上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A12.带+N1+N2+V2
4b1.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全唐诗卷一 辽城望月)
4b2. 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全唐诗卷一 远山澄碧雾)
A13.N1省略 即:带+N2+VP2
4c1. 年光离岳色,带疾卧南原。(全唐诗卷七百十六 赠胡处士)
4c2. 经秋少见闲人说,带雨多闻野鹤鸣。(全唐诗卷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