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法与监察――古代吏治的两大抓手.docVIP

峻法与监察――古代吏治的两大抓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峻法与监察――古代吏治的两大抓手   摘 要:我国古代吏治文化中重典惩贪的治吏法律和独具特色的监察制度,是古代惩治腐败、清明吏治的两大抓手,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关键词:古代吏治;惩治腐败;严刑峻法;监察制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代吏治文化中重典惩贪的治吏法律和独具特色的监察制度,是古代惩治腐败、清明吏治的两大抓手,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中国古代许多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用法律规范官员行为,以严刑峻法惩戒贪墨。《左传》引《夏书》说,把“昏、墨、贼,杀”称之为皋陶之刑,其中“贪以败官为墨”,即贪污腐化败坏政事,就是犯了“墨”罪,属死刑之列。《尚书?伊训》记载:商汤“制《官刑》,儆于有位”,即惩戒百官。其中“敢有殉于货色,恒游于畋,是谓淫风”,属严惩不贷的“三风”之列。西周《吕刑》规定了“五过之疵”对司法官员提出警戒:“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所谓“惟官”就是恃官势之威压人;“惟反”就是挟私报复;“惟内”就是内亲用事,搞裙带关系;“惟货”就是收取贿赂;“惟来”就是受人请托。犯此五过的官吏“其罪惟钧”,都要受到惩处。战国时代,李悝《法经?杂律》中规定了“假借不廉”和“淫侈”“受金”等内涵明晰的罪名和惩贪办法:“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将军)以下,受金则诛;金四镒(二十四两)以下罚不诛也。”   秦法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惩治官吏的罪名。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对“通钱”的惩处较之盗人财物为重。两汉时期惩治贪污贿赂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备,在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时以监察法规为主要依据。如惠帝时,遣御史以“九条”行监察之权,其中就包括“狱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苛刻、逾侈”等官吏腐败枉法的内容。《魏律》把各种法律中的“假借不廉”、“呵人受钱”、“使者验赂”和“受所监受财枉法”等条文集中起来,创设了中国最早的惩治贪贿的专项法律《请赇律》,此外还有《呵人受钱》之令,《使者验贿》之科,标志着惩贪之法趋于精细化、技术化。   隋唐时,肃贪立法步入成熟阶段,《唐律疏义》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对官吏的违法、失职、贪污、擅权等行为都有惩处的规定。根据《唐律》,官吏受财要区分枉法、不枉法,然后再定刑罚。如《唐律?职制》中规定:“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流役。”即使事后受财,也要考查是否枉法:“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宋初,严惩贪吏是在“世属杂乱,则纠以猛”的立法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广布监察之网,重法惩治贪吏,甚至法外用刑:“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脏吏最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末法制松驰之弊,亲自领导制定了《大明律》和《大诰》,《大诰》实际上成为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主要内容是重典治吏。《大诰》236条中,其中惩治贪墨的就有150条之多,而且比《大明律》更为苛峻。明代对贪腐惩治之严厉,为史所罕见,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要斩首示众,剥皮实草。明清除沿袭唐律、宋律外,还增加了一些罪名,对监守自盗、枉法赃、不枉法赃、行贿、挪用官物、敲诈勒索以及介绍贿赂等罪,都作了明确的量刑规定。历朝采用重典惩治贪官污吏,起到了一定的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   为了保证法律的实施和吏治的清明,自秦以降,都建立了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在防范、惩治官员腐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秦时御史大夫就负有监察、弹劾百官之责,其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御史大夫的属官御史中丞“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纠察朝内所有官员。东汉时御史中丞成为最高监察官,纠察朝内所有官员,同时又监察御史和后来的刺史的活动,负责指导对各级地方官的监察,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两汉时期,郡守既是行政长官,也是监察长官,负责对辖县进行全面监察。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多层次的监察机关有效地发挥了监察职能。   唐代的御史台已发展成为独立完整的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地方则分为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朝在朝廷有台谏监察系统和封驳监察系统,在地方有路的监司和帅司监察系统,还有走马承受所和通判厅,自上而下构成了严密的监察网络。元代政府中设有一个独立的监察系统,中央有御史台,地方则设行御史台,为适应监察需要,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每道均设提刑按察司。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部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抚督,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又有所变化,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构,设左都御史二人,左副都御史四人,其下以京畿和各省为名,置十五道监察御史实行全方位的监察,并制定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