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裂隙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动裂隙研究综述* 曾正华1,3,郁钟铭2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阳 550025;2.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3.贵州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虽然目前对采动裂隙特征有很多的研究,并且对瓦斯抽采提供了理论指导,取得良好的瓦斯抽采效果,但是对于裂隙特征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裂纹扩展理论研究、裂隙特征、裂隙的分形维数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裂隙特征得出的结论是基于相似模拟实验或是数值模拟实验得出的,今后对采动裂隙的研究可以从实验和理论的分析上得出裂隙特征,并对该特征取得统一的认识。 关键词:采动裂隙;分形维数;裂隙特征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Mining Induced Fracture ZENG Zheng-hua1,3,YU Zhong-ming2 Institute of Mining,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2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 553000,China;3.Guizhou key laboratory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Non-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 ) Abstract:There have been?a lot of?research?on?the?mining fissure?feature,to provide?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gas drainage,get good?gas drainage effect,but?also?there is no uniform understanding?for?fracture?characteristics.?From the?crack propagation?theory research,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cks,fracture?fractal dimension?and other aspects of?analysis.?Analysis shows that: the?fracture?characteristics of?the conclusion is?based on similarity?simulation experiment?or?numerical simulation?experiments,the future of?mining research?of crack?can be drawn?from the?experiments and the analysis of?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cks?on the theory,and to?achieve?a unified understanding?of the?characteristics . Keywords:mining fissure;?fractal dimension;?fracture?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目前,对裂隙特征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忽略了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对于裂隙特征有采动裂隙“O”形圈、采动裂隙椭抛带、采动裂隙圆角矩形梯台带、顶板环形裂隙圈、采动裂隙矩形梯台带等理论[1-6]。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总结得出的,没有对形成该裂隙特征做深入的理论分析。 1 裂隙理论 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煤中裂隙的存在(Kendall et al.,1933)。20世纪的前期已有关于煤中裂隙研究的报道,但进展缓慢。对于裂纹扩展理论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Griffith[7-8]提出裂纹增长的原因是物体内部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裂纹驱动力导致的。Griffith 对脆性材料的裂隙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脆性材料的内在原始裂纹是导致材料破坏主要因素。Weibull[9]建立了基于“最弱环”理论的统计强度理论。 到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 Ammosov 等[10](1963)的 Fracturing in coal(《煤中裂隙》)一书问世,标志着煤田地质学领域对煤中裂隙的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达到了相对系统、成熟的阶段。 节理是指在应力作用下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的结构面,是断裂构造的 一种,又称裂隙[11]。 1916年德国学者K.Stoke提出了悬臂梁理论,其观点是认为采空区上方覆岩符合连续介质假说,顶板垮落后可看作一端嵌固在煤壁前方的悬臂梁。 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钱鸣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