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朗读节奏划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情)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了在战乱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担忧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捉”,含义就更丰富了。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

文档评论(0)

88833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