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20世纪50年代,瑞典出生后移民美国的世界著名运动疗法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因偏袒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和治疗体系,根据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详细观察、评定于治疗,归纳总结, Brunnstrom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脑卒中后因偏瘫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六阶段理论划分法,此理论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成为评价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基本依据,也是偏瘫临床治疗的基础。至今仍被康复治疗界广为应用。 Brunnstrom----日本的上田敏评定法 Brunnstrom----北欧学者在此基础上研发的 Fugl—Meyer评定法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主张利用联合反应、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腰反射、皮肤和本体刺激等来引出协同运动模式,再训练患者控制、修正和利用协同运动模式,逐步的力图摆脱协同运动模式,形成分离运动,再促进向充分分离、自主的随意运动方向恢复。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Brunnstrom认为脑卒中后出现的异常运动障碍模式,是患者恢复到正常随意运动之前必须经过的阶段,可以利用各种原始反射和运动模式来诱发出协同运动,再面对刻板的协同运动进行改造从中脱离出来,恢复正常、随意的分离运动。 康复机制 原理:1:脑卒中的康复取决于脑组织和脑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侧枝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血肿吸收后血管的再沟通:2: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治疗原理:1:积极抢救受损的脑细胞来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作用(重组的机制有突触阈值的变化、功能转移、再生作用、同侧支配学说)2:Brunnstrom治疗点是在于脑卒中恢复的任一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反应,以便让患者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有希望运动,刺激患者主动参与的欲望,强调整个恢复过程逐渐恢复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达到中枢神经系统重新整合。 功能训练的目的 使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功能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所以,功能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一种运动技巧的获得需要重复多次。 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 中枢性瘫痪 特殊的恢复方式(瘫痪恢复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出现肢体的异常运动模式,经过这一时期之后,这些异常运动模式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直至恢复正常,当然,也有一些病人会停滞于某一时期,导致不能恢复) 运动障碍的本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的中枢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肌群间协调紊乱出现异常反射,即协同运动、联合反应、紧张性反射这些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因此,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不能简单应用徒手肌力法来评价,应该更加细化。 上肢分级 第一期:肌肉处于弛缓状态,无随意运动产生,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滞空反应消失。 第二期:肌张力开始增高,肢体出现联合反应、初级的协同运动,胸大肌(肩关节)有一定的内收功能。 第三期:肌痉挛达到高峰,肢体可随意发起屈肌或伸肌协同运动,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第四期:肌痉挛开始减弱,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减少,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具体为: 部分分离运动 患手可以够到后腰的椎旁5cm 在肩关节保持0度,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的状态下,前臂可以完成旋前、旋后的运动。 在伸肘位下,肩前屈可达90度以上 上肢分级 第五期:肌肉痉挛明显减弱,协同运动基本消失,分离运动充分 充分的分离运动 在伸肘位、前臂旋前位下,肩关节外展达90度 在伸肘位下肩可前屈180度 在伸肘位肩前屈90度位下,前臂可做旋前旋后。 上肢分级 第六期: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手的分级 第一期:肌肉处于弛缓状态,无随意运动 第二期:患手无随意运动,当健手用力握时,患手出现手指的屈曲反应。 第三期:所有手指出现集团屈曲,呈现钩状抓握,不能伸展,有时可出现反射性伸展。 第四期:拇、食指可侧方捏物品,拇指可松开,手指可半随意、小范围内伸展。 第五期:可做圆柱状抓握或球形抓握,可以随意地伸展手指但不充分 第六期;可做各种抓握,充分伸展手指及完成单个手指的活动。 概念 钩状抓握:掌指关节处于中立位,食指至小指的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屈曲的握持方式,如同拎包状。 圆柱抓握:手指伸开,顺势握住圆柱形水杯的握持方式 球形抓握:手指张开,顺势握住皮球的握持方式。 下肢分级 第一期:弛缓期:同上肢 第二期:出现轻微的随意运动、联合反应和协同运动,内收肌紧张仅有髋关节的内收活动。 第三期:同上肢 第四期:开始脱离协同运动模式,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 坐位、屈膝90度、脚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