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课件.pptVIP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简历: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青年时代:家道中落,体味世态炎凉 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关注思想启蒙 回国“幻灭”: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彷徨之路:思想深化期 成长为新文学的旗手 文学创作和文艺论争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二:作品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故事新编》(1936) 3部散文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8)《两地书》(1933) 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祝福》(1924)《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1925)《伤逝》(1925)等 创作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队伍分化。反映鲁迅当时的思想苦闷及对国民性批判更深刻的思考 鲁迅主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简要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将处于社会最底层、最不为人所关注的普通农民和没有出路的小知识分子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与其它同时代作家注重反映这两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所受的重重压迫有所不同的是,鲁迅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去表现这两类人所受到的压迫及其心灵被奴役的创伤。题材的革新、题旨的深入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劣根性,进行思想启蒙,重建民族文化的努力。 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 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 《狂人日记》简析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在拼死维护旧秩序的人看来,反叛人类旧传统的他是狂人,是疯子,但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他却是先知先觉的先驱者;狂人走过的由革命先驱到“病愈候补”的道路,体现了鲁迅对国民性改造的深刻思考:长期的封建思想负荷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要想彻底“立人”,形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民族性格,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凶残性、极端虚伪性和迫害人的实质作了彻底的揭露。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 从《狂人日记》分析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回到历史现场来理解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外忧内患:外忧:帝国列强的入侵,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内患: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跟着张勋复辟,为恢复封建帝制,鼓吹尊孔读经,进一步奴化国民性,消解民族活力。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只有彻底从根本上揭露封建文化的实质,采取毫不妥协的彻底决裂态度,才会有革新的希望,才有走向新生命的希望。矫枉必须过正,所以鲁迅常在创作中作“有意的偏激”,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在态度上的差别 看鲁迅以学者的身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继承、转化(向现代化文明的转型)《文化偏至论》古籍整理《中国小说史略》等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梳理:“价值重估”工作 再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忧愤深广” “狂人”形象的深刻性之一:“狂人”是一个虽出生于豪绅之家,却对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整个文化体系和等级制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醒,并进行过强烈反叛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吃人”现象,历史传统中的“易子而食”等记录,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进行了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吃人”本质,同时意识到自己“未必在无意之中”,没有”吃人“的经历

文档评论(0)

cumhuatg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