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大二暑期工程地质勘察实习报告.doc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大二暑期工程地质勘察实习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柳桥—石经寺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报告 1、概况 此模拟公路长度约12500公里,起点为杨柳桥,终点为石经寺,途经飞龙桥、狮子山、红土地、张家湾、山泉乡、垭势口、大田村等地;测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质构造有褶曲构造、断裂构造、节理构造等;沿途植被发育茂盛,多为果树园地;重点工程主要有杨柳桥、石经寺大桥、山泉乡隧道以及各地路基工程等。 2、自然地理——地形、地貌 测区为中高山峡谷地貌——山前盆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区内主要山脉为龙泉山,龙泉山山脉系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线,是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龙泉山呈一条形山脉,高程480~981.3m,由北东-南西纵贯境内,为本区最高地形。丘陵与平原分别依伏于两侧,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50~150m,自然坡度30°~50°,山势险峻,多处悬崖峭壁,冲沟多呈“V”字型,纵向沟谷与山脉走向近于平行,形如梳状,坡面植被发育。有乡间小道相通,交通方便。 3、地层岩性 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l)成都黏土;下-中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层(Q1-2 fgl+al)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夹砂岩,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夹砂岩;断层角砾(Fbr)、压碎岩(Crr)。 测区地层岩性简表如下: 测区地层岩性简表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岩性描述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al 上段:灰白色砂质砾石层; 中段:灰白、褐灰色砂质砾石层; 下端:灰白、黄褐色粘土质砂质砾石层。 上更新统  Q3al 上段:黄褐色含粘土质砂质砾石层 中段:黄、褐黄色含粘土质砂质砾石层,含砺砂质粘土层,顶部局部为含钙质结核粉砂质粘土; 下段:黄褐色砂质砾石层,含粉砂粘土层,顶部局部含钙、铁锰质结核。 中更新统  Q2al 上段:棕红色含粘土质砂质砾石层,局部夹厚层砂质粘土,花岗岩砾石严重风化,褐红色网纹状砂质黏土层顶部局部为黄色钙质结合粘土; 下段:浅色砂质砾石层夹透镜状砂层,褐黄色含砂砾质粘土,砾石成分复杂,花岗岩砾石风化强烈。 下更新统  Q1al 橙黄色多水高岭石粘土,玫瑰色水云母粘土 中生界 白垩系 上统 灌口组  K2g 紫红色粘土岩夹钙质粉砂岩,下部为含方解石晶簇的粘土岩夹薄层含砺细砂岩。 夹关组  K1-2j 紫红色块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偶夹粘土岩,粉砂岩薄层,底部约有2-20米厚以石英岩、脉石英岩为主的砾岩,砾石含量高大60%以上,砾石粒径一般2-5厘米,磨圆度好。 下统 白龙组  K1b 龙泉山及以西,下部为桃红色块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偶夹粘土岩,上部为紫红色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与粉砂岩,粘土岩互层。龙泉山以东为紫灰色块状细粒长石砂岩夹钙质砾岩。 苍溪组  K1c 龙泉山及以西为紫红色块状细粒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砖红色粘土岩、粉砂岩互层。龙泉山以东为紫红色块状细粒长石砂岩夹粘土岩。 侏罗系 蓬莱镇组上段  J3P2  紫红、砖红色粘土岩、粉砂岩,与紫红、灰白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中中部夹一层灰白色薄层状灰岩,上部夹一层黄绿色页岩。 蓬莱镇组下段  J3P1  紫红、鲜红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紫红色薄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中部夹一层黄绿色页岩。 遂宁组  J3sn  鲜红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浅红色薄层块状粉砂岩及中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底部偶夹灰绿色薄层状泥灰岩,西部为砂质粘土岩夹少许薄层状粉砂岩。 中统 上沙溪庙组  J2ss  浅紫红色、黄灰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紫红色、灰紫色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互层,顶部夹一层透镜状微晶灰岩。 4、地质构造及地震问题 4.1地质构造 测区为一背斜山脉,呈北北东向纵贯测区西北部,隧址区发育褶皱1条:龙泉山大背斜;断层2条:龙泉驿断层、尖尖山断层。隧址区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以构造裂隙为主,浅部基岩多为风化卸荷裂隙。分述如下: 4.1.1褶曲构造 实习线路穿越龙泉山大背斜,该背斜轴与线位在DK25+469相交,交角为88°。背斜东翼

文档评论(0)

yonglanggo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