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docVIP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2.8   摘 要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热点,其机制较复杂,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与Na+-K+-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Caspase-3、水通道蛋白4等有关。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尽早地给予干预措施,减轻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挽救更多的濒死脑组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再灌注 损伤机制 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 of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Chen Nian ,Wang Lip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Ninghe County Hospital,Tianjin City,301500   Abstract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s a research hotspo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t present,and its mechanism is complex.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found that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as relationship with Na+-K+-ATP enzyme,glutathione peroxidase,nitric oxide synthas,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Caspase-3,aquapon-4 and so on.Through this research,we can g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reduce the degree of reperfusion injury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save more brain death,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Injury 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   近年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与Na+-K+-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Caspase-3、水通道蛋白4等有关。   Na+-K+-ATP酶   Na+-K+-ATP酶是一种蛋白酶,存在于细胞生物膜上,不仅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还有通过水解ATP产生能量的作用。产生的能量将用于维持细胞内外Na+、K+浓度梯度,保持细胞膜电位,主要是通过将细胞内的3个Na+转运至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2个K+转运至细胞内,此酶是提供神经冲动传递驱动力的关键酶。国外早期研究发现,脑损伤后,谷氨酸大量释放到突触间隙,细胞膜Na+-K+-ATP酶激活,大量Na+、Cl-内流,引发神经元水肿[1]。国内研究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IP)脑组织的Na+-K+-ATP酶活性,在早期的6小时明显下降,48小时后降至最低,而同时IP脑组织的含水量与之成反比,表明Na+-K+-ATP酶参与了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新陈代谢和氧化应激时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GPx分5种类型:细胞型(GPx-1)、胃肠型(GPx-2)、细胞外型(GPx-3)、磷脂过氧化氢型(GPx-4)和存在于晶状体内的不含硒GPx[3]。其中GPx-3是GPx家族中唯一存在于细胞外(血浆)的抗氧化酶,能对脂质过氧化物起到清除的作用,对细胞产生保护,避免它们受到氧化的损伤,阻断自由基引发的恶性循环,还能消除另一种自由基-H2O2。Voetsch等[4]研究发现动脉性缺血性卒中时GPx-3转录能力减低、合成亦相应减少,尤其是在缺氧状态下更明显。因此,急性脑梗死后GPx-3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在人体内有3种NOS,Ⅰ型为神经元型NOS(nNOS),分布于人体细胞神经元细胞;Ⅱ型为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