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教不入戎奴手 何必流传尽子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但教不入戎奴手? 何必流传尽子孙 ——先曾祖秦应逵藏书纪事 ?秦家明 ? 读《湖北省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文集,得知曾祖父秦应逵所藏近万册古籍“得到及时抢救,免遭化浆之厄运”,晚辈们不胜欣慰,纷纷忆说先曾祖当年搜求之苦心,收藏之广博,辗转流传之艰难…… 秦应逵,字鸿轩(1850—1915)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中会元(全国举人在京会试第一名),后经殿试,赐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编修,及山东滕县、泰安、历城等县知县。仕途三十年,搜求古籍几成癖好。据家中老人回忆,当年曾祖卸任还乡带回的几十口大箱小箱里装的尽是书。除书房存阅的满架的书籍外,家中另有一座藏书楼,所藏古籍数万册。省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文集记载,仅一九五七年从孝感县杨店区供销社“废纸堆”中一次收得的秦应逵藏书中,“就有清代列入禁毁书目,流传较少明崇祯刻本《皇明世法录》、明崇祯刻本《册府元龟》、明万历刊《唐类函》、明刻本《诗隽类抄》、钟选《文归》、清抄本《读史方舆》以及其他明清刻本约数千册。 曾祖藏书,不独重金求购,还以手抄辑纳。现存于孝感图书馆的书籍中,就有他恭楷抄录的明清两代名文杂选共三册一百九十三篇。 曾祖广收珍藏,每有所得,必亲手整理,分类归档,所藏古籍之扉页或正文首页,均钤有“孝感秦氏家藏”、“秦应逵藏书”、“孝感秦仙子鸿轩珍藏”、“鸿仙子”、“应逵湘印”等朱文方印。最近,孝感市图书馆在整理所藏秦应逵信札笔记和公文底稿时,发现了由他亲笔绘制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二十四史》两大套书分类装箱,组合上架的“藏书目录图”。此图为研究古籍馆藏之法,提供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实物依据。 曾祖藏书,并非附庸风雅。从以下口碑证据可以窥见他别有一番苦心。 据传,曾祖幼时勤勉好学,无奈家贫,常不得不借书、抄书苦读。为省灯油竟缘《西京杂记》匡衡“凿壁偷光”故事,凿穿墙壁,与隔墙纺织的母亲共享一盏油灯,诵读、誊抄,至深夜而不知倦怠。在塾学中亦显得聪敏过人。一日,塾师发一张一寸见方的白纸,着他写一万字于纸上。他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写下“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先生夸赞不已。 当年曾祖赴县试,还是家中老人背他进城赶考的。当时,县衙礼房主事人视为玩笑,不让报名,倒是县太爷视为奇事,特许应试。谁料他小小年纪,竟一举得中童生。此后,又顺利通过院试,进身秀才,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癸酉科乡试中举,次年二月进京会试,得中会元。 殿试金榜题名后,京师主考大人聚会当科进士,有意选贤纳婿,当场出一哑谜,以试门生学识。届时,只见一丫环捧一托盘立于客厅中央,盘中置一盅酒和一锭银元宝。在场之人皆不解其意。这时只见会员秦应逵走上前来,端起酒杯就喝,揣了银子就走,一言不发,径出大门。直到这时,主考大人才着仆人唤他回来,要他当众破谜。他说,此谜底为“酒后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典出《百子全书》。主考大人颔首微笑,举座皆叹服。过后,主考大人提及婚姻大事,曾祖如实陈明家中已有“糟糠之妻”,婉言回绝,一时传为佳话。 曾祖广采博学,融会贯通,用于吏治,亦是兢兢业业。山东省《泰安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应逵,字鸿轩,湖北孝感进士,任泰安知县二年余,才长析狱,裁决如神。对于士类,劝勉殷恳,每于课士时,讲读书言,悉中窍要,闻者叹服。” 曾祖从政多年,痛感当时吏治之腐败。他在遗稿《三尺谣》中这样写道: “胥役犯法生,农民畏法死。畏法何由死?执法由官尔。胥役犯法法在身,农民畏法法在纸。身到官,投忌鼠;纸下乡,苛如虎。吁嗟农民,不以畏法生,胡不犯法死?大盗旁观崛然起,一朝法坏从兹始。” 曾祖交游甚广,虽多有朝廷重臣(如同科、同乡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屠仁守、高燮曾,官至户部主事转总理衙门章京、著名清末外交官袁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等),却不趋炎附势。当时就流传着“秦应逵戏谑袁世凯”的故事—— 说的是袁世凯出卖戊戌维新派有功,颇受慈禧太后垂青,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奉懿旨署山东巡抚。是日,袁世凯宴请山东僚属,应邀赴宴的秦应逵穿的是一双旧靴子。踌躇满志的袁世凯唤着他的绰号当众揶揄道:“秦‘大脑’(秦应逵脑壳大),你这靴子该换换了。”秦应逵不动声色,端起二郎腿,瞅着脚上的靴子,冷冷地回了一句:“袁大人,别看我这靴帮子旧了,‘底子’可硬着哩!”这下揭了袁世凯的老底儿,那意思是说,你拿银子捐来的官儿,靠投机钻营换来的前程,怎能和我比。 名士之情高,怎奈何奸佞之权术?秦应逵终因得罪权贵而被革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存有一份清光绪年间山东巡抚的上奏备案文件,上面没头没脑地只写着“秦应逵因案革职”一句话。这便是袁世凯做的手脚。曾祖在悼念许景澄、袁昶的一首五言律诗中,宣泄了他对时政的愤懑和自己官场沉浮的慨叹。他老人家写道: 北事(庚子之乱)日棘,衮衮诸公,贤愚同尽,诗以慨之 祸变起非常,斯人亦可伤。 竟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