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团圆,民族的印记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质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固守数千年家庭团圆的“血脉之恋”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铜臭”,镶嵌在商家的钱袋与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人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明月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个太阳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月亮,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的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人是天地和谐的主题。
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华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了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
乡愁
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的家国同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宏大气势,中国人的思亲图腾也从单一的吃“月饼”逐步演化为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庆典活动。丰富的庆典活动,打造出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期盼以及团圆的凝聚磁力。
中秋节作为民间节日盛行于宋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摆上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赏月叙谈,祝福远方的家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团圆经济”,有了这个强大的经济载体,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经济辐射、文化传播的功能。
中秋节在儒家文化的渗透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渐渐地淡去。月色的朦胧、娇美引发历代文人雅士无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悬出恰恰成为天涯海角的游子们的精神依托。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独在异客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节”,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从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传承东方文明“红丝带”,无论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乡”就是你的民族印记。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人们倾诉着所有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
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使文化第一次从艺术家独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众,为市场营造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