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训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 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浥,沾湿。 ①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②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2分) ③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①(3分) D(白词 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②(2分)喜爱(或“赞美”)(1分)、 眷恋(或“怀念”)(1分) (两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只给1分) ③(5分)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1分),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两句诗解说各1分)表达了惜春、伤春(1分)的孤寂、哀愁情怀(1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①(2分)送别??? 杨柳(2分) 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③(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四、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临 高 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② )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