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圣雄”梁漱溟和他的父亲
数千年以来,人们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理念,其实,体罚儿童要么会把孩子变成野蛮残忍的怪物,要么会把他们变成懦弱无刚的废物。但人称“中国圣雄”“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清末民初便不体罚孩子。
梁漱溟(1893―1988),祖籍广西桂林。他的曾祖梁宝书来京会试中进士后,举家宦游到北京,梁宝书历任直隶、正定等地知县和遵化知州。此后,全家住在北京,未再回桂林。梁漱溟的祖父梁承光在北京即顺天府应乡试中举人,后在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县)做官。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1859―1918),字巨川,27岁中举,40岁时才踏上仕途,是清末内阁中书,后晋升为候补侍读,其工作主要为朝廷抄录皇家档案。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政部门负责一些慈善事业,如慈幼堂和罪犯教养所等。梁济为人忠厚,凡事认真,讲求实效,厌弃虚文,同时又重侠义,关心大局,崇尚维新。因此,梁济官位不是很高,但是口碑一直很好。
梁漱溟上有一兄梁焕鼐(生于1887年),下有两个妹妹――梁焕诰(1894年生)与梁诰绅(1896年生)。虽然梁漱溟的书香门第为他创造了很好的读书条件,但小时候的他却并不聪明,至于听话与乖巧,更是与他无缘,而且他爱静,不喜欢运动,体质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也差。他生而瘠弱,整天生病,未到天寒,往往手足冰凉。到了五六岁时,又常患头晕目眩症,每当犯病,一时天旋地转,坐立不稳,必须安卧始得安宁。七八岁时,梁漱溟虽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跳掷玩耍做游戏,然总不如别的孩子活泼利索。一次效法别人盘杠子,不慎跌下地来,用药后方才苏醒。父母亲朋都觉得梁漱溟或许不会长命。6岁的梁漱溟启蒙读书了,但却连裤子也不会自己穿。有一次家里人呼他起床,他却说:“大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这一直是家里人的笑谈。不仅如此,他的脾气还十分倔强,也因为这个脾气,他并不讨很多人的喜欢。但他的父亲却没有因为梁漱溟的“怪”而对他有一点的忽略,也没有对他施以棍棒打骂教育。相反,对于这个倔强的儿子,他十分注重教育方法,他相信合适的教育更能收到成效,甚至能够事半功倍。
梁济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给子女讲道理。平时去看京剧,就把戏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儿女听;如果要上街,也一定把梁漱溟带上,让他自己给自己买些生活日用品,或者办一些小事情,有意磨炼梁漱溟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从中懂得世故人情。关照子女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个父亲,梁济总是嘱咐子女要照料好身体,如正出汗时不要脱衣服,待汗稍止,气稍定再脱;不要坐在当风地方,比如窗口、门口、过道等处;太热或太冷的汤水不要喝,太燥太腻的食物不可多吃;光线不足不可看书……他的关心可以说无微不至。
有一次,9岁的小梁漱溟独自在院子里玩耍,把长时间积攒起来的一串铜钱忘在了院子里。晚上,他发现自己的铜钱不见了,一时寻找不到,就大哭大闹起来,弄得全家都不得安宁。对此,梁济没有发火责备孩子,连规劝、责备的话也没多说。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几句不关痛痒的话毫无作用。等梁漱溟平静下来以后,父亲才对丢失铜钱的事作了些开导,指出大哭大闹行为的错误之处。
第二天,父亲梁济在院子里看到一棵树的枝条上挂着一串铜钱,他知道这是儿子丢的。回到家里,他没有因为孩子自己玩丢了铜钱又无理哭闹而打骂孩子,他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一段话:“一个孩子在树下玩耍,不经意将自己的一串铜钱挂在树枝上,后来就忘记了,他却又哭又闹,实在太无道理。父亲发现了铜钱并告诉他自己去取,小孩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哭闹是不对的,表示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父亲把纸条交给儿子,什么话也没说。梁漱溟看完纸条,立刻跑到院子里,当他看到自己的铜钱好好地挂在树枝上时,心里既高兴又惭愧,暗地里对自己说:“今后碰到什么事情,再也不能无理哭闹了。”
父亲只“评”不批,其效果远远胜过一顿棍棒和一场呵斥。此事在梁漱溟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十年也没有忘记,从此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是何等巧妙的教育艺术!
梁济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民主的,从不强迫其被动接受自己的主张。梁漱溟14岁以后,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有时发于言论,有时见之行事。梁济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不同意的,则点到为止,只让儿子知道他不同意,却从不干涉。十八九岁时,涉及一些关系重大的事情时,梁济仍然不加干涉,即使他从心底里不赞同儿子的想法,却仍然顺其自然。梁漱溟说:“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早在辛亥革命时,梁漱溟即参加革命行动,忠于清朝的梁济明示不同意,却不加禁止。民国成立之后,北京国会开会,党派竞争多丑剧,梁济深为不满,而梁漱溟当时正迷信西方政制,事事为之辩护。父子俩为此进行激烈的争论。梁济虽然很伤心,但依然保持一贯的做法。
更奇的是,梁漱溟中学毕业后,就不愿升学,而且痴迷佛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