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三语文《白杨礼赞》 《囚绿记知识精讲》知识精讲 语文出版社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 《囚绿记》
二. 重点 难点分析
1. 理解象征手法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4.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新课讲解
1. 识记生字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qiàn) 瞥见(piē) 涸辙(hézhé)
暇择(xiá) 蕈菌(xùn) 移徙(xǐ)
猗郁(yī) 揠苗助长(yà) 淅沥(xīlì)
2. 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936年8月问世;《竹刀》()1938年3月出版;1940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3. 课文讲解
《白杨礼赞》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A明晰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三英语Unit3 Topic 1 English is widely spoken around the world知识精讲 湘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3 Topic 2 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知识精讲 湘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3 Topic 3 I don’t know how to remember new words.知识精讲 湘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4 Stay Healthy (L29—L32)知识精讲 冀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4 Stay Healthy(L25—L28)知识精讲 冀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4 Topic 2 When was it made知识精讲 湘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4 What would you do知识精讲 人教版(新目标).doc
- 初三英语Unit4 Topic 1 Fantastic trip知识精讲 湘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4 Topic 3 Perhaps people will fly to Mars.知识精讲 湘教版.doc
- 初三英语Unit4 Travel (Lesson 13—16)知识精讲 人教版(朗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