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浓浓的乡亲情
那是在六七十年代期间,我常到乡村的舅舅家去串门儿。同时也经常帮助舅舅家干一些农村的活计。所以去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我就耳闻目睹到了那个村屯里所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以及让我看到了那里的乡情,人情,亲情味儿是那样的浓厚。因此,那些情形,让我联想到了今天有的人们,无论是道德品德水准,都严重的下降和沦丧。以及人性化,是那样的淡薄,人情味儿,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由此,就越发勾起我对过去人情味儿的怀念和思索。
因此,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舅舅家很穷。记得那年我在帮助他家干活时,吃的是发了霉的,高粮米面儿做的饽饽。简直是太难吃了!于是我就说:“舅妈呀,能不能给我点儿别的吃呀?!我实在咽不下去了呀!”“孩子,有好吃的舅妈能不给你吃吗!你那么小,还给舅妈干着活呢”此时的舅妈十分为难,又很卑微地含着泪说。
是啊,当时舅舅家是和别人住在一家的南北炕上,舅舅家是住在北炕上。那家是住在南炕上。对此,屯里的人都看在了眼里。为能改变这一状况,于是有的人,就动员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乡亲们,让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一下特困户。最后通过乡亲们的七拼八凑,拿这拿那地把盖房用的一些村料基本凑够了。接下来,便找了个良辰吉日开始动工了。记得盖房子那天,来了四十多人。可热闹啦!他们来了之后,就不遗余力地拉土地拉土,和泥地和泥,卷草把子地卷草把(此房是用草把和泥编的墙)。编墙的编墙。他们一个个干得是热火朝天,吵吵巴火,连说带笑的。其间他们也不休息。谁要是累了就直直腰,或装袋烟,或卷一支叶子烟,边“吧唧,吧唧”地抽着,边干着活。
这时你就看吧,那个编墙的人,让泥绷得像个大花脸似的。那和泥的,把裤腿子撸到膝盖以上,光着脚丫,站在和泥的大坑里,用脚丫子“咕唧咕唧”地踩着泥。有的用二齿钩“吧唧,吧唧”地挠着泥的。有的给泥坑里泼着水。这时你就听吧:这边站在墙上的“咕叽咕叽”地踩着墙的。那边“噼喳啪喳”和着泥的,有的唱咧咧地给编墙的送泥绺子的。
是的,这一情景,宛如就像一张张向往美好生活的上河图啊。此时,他们一个个都是汗流浃背的顺脸淌汗。那身上,脸上,光膀子的前胸后背上,都粘满了很多稀泥。然而,他们没有一个藏奸耍滑的。而且都是干得十分的卖力。是的,我多么盼望,如今还有这样众多的好人,不断地经常的出现啊!
你等在吃饭时,一个个谁也不挑捡菜的好坏,尽管没有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他们也实实在在的,适当地喝上一点儿老白干来解解乏。而且边喝着边热呼呼地唠着如何盖好房子的嗑。喝完之后,再吃上两二碗高粮米下饭豆儿的干饭。再稍做休息之后,就又去干活去了……当时我舅妈看到乡亲们,是这样的怜悯她家,极力地帮助他家。因此,她感动得一个劲儿的泪水涟涟。而且在他们跟前,嘴里老是不停地喃喃地说:“让你们受累啦!让你们受累啦!家里又没有什么好吃的。”
是啊,那时通常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或者红白喜事啥的,乡里乡亲们都会热热情情的,不找自来的。就说盖房子,修房子,苫房子等等事吧(当时基本都是草房),本屯子里的人以及邻屯子里的人,只要给个音儿或知道了,都会有求必应或前来帮忙的。比方说,谁家的炕不热需要掏灰了,谁家的草房漏雨了需要苫了,谁家的墙皮坏了需要抹了等等活,只要找到谁,都会立马的前来帮忙的。甚至有的干完活连饭都不吃就走了。
除此,谁家要是办个喜事儿啥的,那就更热闹了。每每到了婚期头几天,就有很多的人来了。他们有来给杀猪的,有给杀鸡的,挤鱼的。有的帮助到乡镇上缺啥少啥去买啥的。有的“叮叮咣咣”给砌灶台的。有的给搭帐篷的。有的给擗柴的。还有帮助借桌子碗筷儿的。有挑水倒水的等等。你等开席之后,在劳头忙的指挥下,有端盘子的,有倒酒的。有码拼盘儿的,有盛饭的……这期间,你就听吧,有推杯换盏的,有高谈阔论的,有吵吵嚷嚷的,有你说我笑的。真是热闹非凡啦!……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幸福生活早日的到来。是的,那时的生活水准,只有坐坐席才能解解馋的!所以,在当时前来坐席的,(当时随礼才几元钱或拿点儿东西)基本都是全家抬的。后来,当宴席一拨一拨结束之后,这些帮忙的人,便细心地把一切事物帮助处理完了,他们才各自回了家。
再如:村里谁家有的人病故了,老人仙逝了,因此,差不多一个屯里的人,都会去吊唁的。他们有的拿着几沓纸也有不拿的,到了灵堂点燃烧纸,而后不管拿不拿纸的人,都要向故去的人,磕上几个头,然后有的人,便留下来帮助守灵了,有的就回家了。你等死者出殡那天,乡亲们又都来了。便排着长队,一直把故去的人送到坟茔地,而且有的乡亲和死者亲属,一同哭得像个泪人似的。是啊,恍若亲亲热热就是一家人似的。
其次让我最难忘的是,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所以有的邻居或本屯里的人,有时一旦要去参加别人的婚礼了,以及有时要到县城里逛逛街啥的。她们就会相互借一件较好一点的衣服或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