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正兴的辉煌时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业正兴的辉煌时代   作为山东近代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济南一向有“商贾荟萃之区”之说。特别是随着自开商埠、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相继通车之后,民族工业逐渐兴起,中外商人蜂拥而至,济南很快发展成为当时华北仅次于北京、天津的第三大工商业城市。而现代工厂的开办、现代工人的出现,自此开始为这座古城的风貌增添了新的气息。   济南的现代工业相对于开埠较早的沿海城市,很长一段时间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清光绪年曾创办过几家工厂,如山东机器局、铜元局等,但性质都是官办,民族工业并没有像样的发展。   1905年,官僚地主庄钰、刘福航等发起创办了济南电灯公司。以此为起点,通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济南的近代工业进入一个新的辉煌时期,电业、造纸、印刷、缫丝、草编、棉织等陆续出现。据统计,自开埠到辛亥革命五六年间,济南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16家。1928年刊发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这样描绘当年的盛景:“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发展未可限量”。   盛极一时的面粉业   提及济南近代工业的发展,不可能绕过的是20世纪一个大家族——苗氏家族。1904年开埠前后,这一家族开始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此前,苗杏村、苗星垣兄弟通过经营粮栈,积累起一定资本,生性机敏的他们发现了新的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巨大商机,决意投资机器工业——这就是后来的成丰面粉厂。   事实上,在成丰面粉厂创立之前,同为官僚的张子恒、王少农等就发现了商机,于1914年选址铜元局街,成立了济南最早的面粉厂——丰年面粉厂,日产面粉200袋。但它迅速被后来者的发展势头远远甩在身后。   1921年,苗星垣与堂兄苗杏村筹资7万元,在津浦铁路站北购买地皮,修建厂房,筹建“济南成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并按照公司章程组成了董事会,作为股份制企业开始投入运营。   1922年8月,成丰面粉厂的面粉日产量就达到2000袋,后来更是达到了日产8000袋的产量,当年结算即获得纯利7.5万元,成为济南当时众多面粉厂中设备最齐全、最先进、产量最高的一家,并由此步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成丰,除了经营主业所用的厂房,还附设子弟小学、食堂、澡堂、娱乐室、阅报室等。职工宿舍共有楼房、平房200余间,分为4个区域,其中有来宾以及南方技工的专门住宿区。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成丰面粉厂使用蒸汽锅炉作为动力,从美国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磨等设备,才真正开创了济南生产“机制面粉”的先河。   成丰面粉厂建成以后,由苗家出资铺设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命名为“成丰街”,沿用至今。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具有典型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制粉楼、库房、电工室、烟囱等,如今都成为了历史遗迹,在百年沧桑中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虽已停产多年且变得墙残壁断,但作为济南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工业启蒙,它依然为省城工业发展和商业文明留下了异常精彩的一笔。   纱厂往事   昔日济南的民族工业,在全国有影响的除了面粉业,就要数纺织业了。   20世纪30年代,全市面粉企业经营开始走下坡路,纺织业却商机涌动。济南是全国主要棉花市场之一,大量原棉外运,棉纱又靠外地输入,全市仅有的一家纱厂正濒临破产,纺织业势必前景无限。正是嗅见了这样的商机,苗杏村、苗星垣决定联手建纱厂,涉足新领域,开创新天地。   成通纱厂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被建成。1933年5月,纱厂正式开机生产。当时,厂里有工人600余人,纱锭14800个,是当时济南最大的纱厂,投产当年获利6万余元。到了1937年,有工人1100多人,年获利40余万元。   成通十分注重产品的知名度。为了保证信誉,一律用优质棉花做原料。工人入厂,为了避免混乱了本厂的操作手法,只招收“绝对生手”(没有在任何工厂做过工的)。新工人要经目测、口试合格后,试用三日,再经三个月的操作培训,合格后才转为学徒工。同时,工厂很注意感情投资,注重培养“企业文化”。实行考勤奖、年终花红等,一年二十四节气都必发物品或现金,管理人员的待遇更加优厚。当时厂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漂亮,上仁丰;要挣钱,上成通。”   从成通纱厂往东走数百米,北拐再往东走数百米,就是位于北商埠后陈家楼北侧的仁丰纱厂。据说,仁丰纱厂之所以建在成通纱厂附近,是首任董事长穆伯仁有意所为。仁丰纱厂建成以后,在厂前铺设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命名为“仁丰前街”,沿用至今。   仁丰纱厂初期以纺纱为主,后增建了织染二厂,集纺、织、染于一体。筹办之初,创始人确定股金总额为150万元,采取了边生产边招股的方式,共招集私人股金93万元。1934年6月投产后,曾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后由中国银行和金城银行共同投入资金100万元,局面顿时改观且发展迅猛,为商埠同业所瞩目。   当时,仁丰纱厂非常注重自己的经营特色,注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