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国以前云南农田水利建设
【摘要】民以食为天,而食则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则以水利为先,“水利不兴、农业不稳”,因此历史上历朝历代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云南省作为中国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复杂的地理环境,制约了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以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线索,分别对两汉以前、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的云南水利建设进行梳理和概括,其特点为: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以水利建设促进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云南农田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91-03
云南省面积虽然辽阔,但却以山地居多,据民国27年(1938年)云南省财政厅清丈处的调查显示,“全省可耕面99亩,约占全省面积的5%”,①此外春秋二季,河流干涸,水源缺乏,全省的旱田几乎达到可耕地面积的55%,同时云南由于自然地貌的影响,使得田亩旱荒不少,加上云南省以稻作农业为主,而稻作农业和其他农业相比与水利更密切。因此要农作物提高产量,发展农村经济,应以兴办农田水利为先。尽管云南位于西南边境地区,但其农田水利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以农田水利为主旨,试将民国以前历史上的云南农田水利情况进行论述。
一 两汉以前滇省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灌溉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云南水利事业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据《史记#8226;西南夷列传》记载,“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又据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金陵局本‘地’作‘池’,是也。……颜师古注‘池旁之地也’,则数‘千’里当作数‘十’里,方与地理实际相符。”②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使用水利灌溉农田。
在西汉平帝元年至五年(公元1~5年)期间,朱提郡(今昭通)都尉文齐就曾率领汉族移民“穿龙池,灌稻田,为民兴利”③。这是有关云南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最早最确切的记录。到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文齐调任益州郡(今昆明地区)太守后,仍继续率领军队从事生产劳动,“造起陡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顷”④,把内地的水稻种植和灌溉技术从滇东北推广到滇中地区,使云南的水稻种植更为普遍。东汉时期云南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得到发展,这些已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如1975年,在云南呈贡小松山出土的一具东汉时期的长方形陶质水田模型。模型长32厘米,宽20厘米,从中间被分割成两大部分,一端是一个完整的大方格,其中没有任何东西,应该是池塘(蓄水池),另一端是代表水田的12块小方格,池塘和水渠的沟槽相连,形象地再现了蓄水以浇灌水田。⑤1977年,呈贡七步场的一座东汉墓中也发现了一件陶质水田池塘模型,与前者不同的是,池塘中还有莲花、水鸭、青蛙、螺蛳及团鱼等图案,水田和池塘之间的灌溉渠道上还架有一座木板桥。⑥这些水田模型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农田和水利的配套设施以及蓄水池的多种用途,证实了当时蓄水浇灌农田的存在。
二 唐宋时期滇省农田水利建设
唐代南诏时期,南诏官民普遍重视农田水利,他们建造陡池,修筑堤坝,开渠引川等灌溉工程。据《南诏野史》记载:“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劝丰)佑遣军将晟君筑横渠道,自磨用江至于鹤拓(今大理县)。”此工程为“横渠道”,又称为“锦浪江”。这个运河工程灌溉了大理东郊及城南的农田,最后与龙?江合流流入洱海。又在点苍山玉局峰用大块石板修建了一个“潭深莫测”的大水库,引导山泉,合流成川,“灌田数万顷,民得耕种之利”。⑦这些使得当时整个南诏境内,农田灌溉相当发达。此外,南诏在经营坝区农业的同时,还修治山田,或引山泉之水灌溉山田,或引低处之水进行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南诏灭亡后,于公元937年进入白蛮大姓段思平创立的大理国时期,此时水利灌溉更加完备,特别是洱海地区的水利事业发展较快。祥云清湖、凤仪神壮江、弥渡赤水江等水利工程,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在大理国灭亡不久,元初官员云南人郭松年,途径大理地区亲眼所见洱海农田水利灌溉的情况:品甸(在今祥云县),“甸中有池。名曰青湖。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今祥云)”;赵州甸(今凤仪县),“川泽平旷……神庄江贯于其中,灌田千顷,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⑧。同时,大理国还在今祥云地区兴修了一些蓄水的陂塘。如大理国王段思平倡修的位于今祥云县城东南12.5公里,蓄青龙、品殿两“海子”来水的段家坝堰塘,可灌溉较大面积的农田。
在滇池附近,段氏政权还组织疏通金棱河和银棱河,进行经常性维修,保证河流通畅。宋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