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考察第一人”的冰雪记忆.docVIP

“中国南极考察第一人”的冰雪记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南极考察第一人”的冰雪记忆   从中国领土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再向南7 8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白色大陆――南极。从1772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叩响这块大陆的神秘之门至今,200多年来,南极大陆已成为人们了解地球的试验场。   1984年,中国考察队首次开启国人南极筑梦之旅;2014年,这段旅程已走过整整30年。30年来,中国南极科考队不断向南极内陆更深处挺进。   “作为南极考察的先行者,我们很幸运,但也深深感受到,当时的中国是南极考察的迟到者。”年过七旬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青松,始终心系那片白色的冰雪世界。   “最早登陆南极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中国南极越冬考察第一人”,对于外界喜欢拿来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张青松本人并没有那么在意,“好汉不提当年勇。我只希望南极科考越来越好,做出中国科学家自己的特色来。”   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踏上南极   生平第一次出国,张青松就去了南极大陆。这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还要从一封意外的加急电报讲起。   “火速回京,有出国任务。”1979年12月19日,这是张青松人生中一个特殊的日子。那时他正随中科院青藏考察队地貌组的同事一起在青岛编写总结报告,加紧准备来年在北京召开的青藏高原国际学术讨论会。这封电报如一声紧急军令,打破了张青松的工作节奏。   “会让我去哪儿呢?”从接到电报那一刻起,张青松满脑子都是这个问题。回到北京,所领导终于揭开了谜底:院里决定派他和海洋局的董兆乾一起去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考察访问,时间约2个月,1980年1月6日就出发。   原来,在1979年11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向时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钱三强转达,澳政府希望邀请两名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前往澳大利亚南极站考察访问,后来商定科学院和海洋局各派一人,分别是张青松和董兆乾。   “南极?那个冰雪覆盖的世界,有企鹅,有极光。”张青松说当时自己对南极的概念仅限于此。半个月的准备时间,也实在仓促。他四处搜罗介绍南极的资料和书刊,尽可能填补脑中空白。   收集资料过程中,张青松这才了解到,令人向往的南极风光背后是恶劣的气候环境及其对生命的挑战。他看到这样一条消息:1979年11月28日,新西兰飞往南极的一架客机在罗斯岛上空坠毁,机上21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临行前,张青松没有把这些信息告诉家人,只是在给党支部的信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万一我回不来,请不要把我的遗体运回,就让我永远留在那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极的标记。”   去南极做什么?张青松和同行的董兆乾都不清楚。他们都是临时受命、匆忙上阵,但组织并没有给他们交代特别的科研任务。在大家的头脑中,南极考察等同于探险,而张青松恰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   1980年1月12日,在澳大利亚南极局的安排下,两位“中国探险者”飞抵“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   “作为南极考察的先行者,我们很幸运,但也深深感受到,当时的中国是南极考察的迟到者。”夏日的南极大陆几乎全是白昼,张青松没日没夜地边考察边学习,分分秒秒抢时间,全然不顾白雪世界风暴突袭的危险。   “以累不死为原则”拼命工作   忆起首次南极之旅,张青松最难忘的还是归途中遭遇南大洋风暴的航行。考察完法国站,张青松随队登上3 000吨的“塔拉顿”号运输船返航,不久便遇上低气压强气旋。狂风巨浪中,“塔拉顿”如一片飘零的树叶,听任命运的摆布。张青松只能用双手紧紧抓住扶手,躺在床上随船体颠簸摇晃,背部皮肉都给磨烂了。无法饮食,又不断呕吐,张青松说:“那种感觉真是生不如死,心想再也不来南极了!”   历经风暴折磨,一度动摇了再赴南极信念的张青松也没有想到,他在南极的科考生涯才刚刚起航。   结束首次南极考察回国前,澳大利亚南极局安排张青松和董兆乾在澳参观访问。一批从南极戴维斯站区采集回来的湖泊沉积和贝壳化石,引起了张青松的注意。   “好东西啊!我这才明白,这次去南极不能白忙活一趟,要做点专业的事情。”凭借在青藏高原多年从事地质地貌研究的积累,张青松捕捉到了自己可以在南极施展拳脚的机会。   听说戴维斯站的那些样品还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张青松立马将“塔拉顿”号上的“惨痛记忆”抛到九霄云外,主动向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提出,要求加入1980~1981年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的越冬考察队,对方欣然应允。   后会有期,张青松带着对越冬考察的期待,在1980年3月21日回到北京。经过半年多的休整,1980年12月15日,张青松开始驻扎南极戴维斯站,开始了在那里长达11个半月的工作生活。这一次,他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独立研究戴维斯站地区的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变化;学习建站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作准备。   一如既往,张青松仍是“以累不死为原则”拼命干活,数月后,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