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应该注重精神修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育应该注重精神修养.doc

德育应该注重精神修养   今天谈德育的人,或许不会想起民国时期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蒋维乔的一段故事。上个世纪初期,蒋维乔与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有过一次争论,所论虽然是体育,却与德育息息相关。如今旧事重提,或可察往知今。   一、静坐法和它的反对者   蒋维乔少年时期爱胡思乱想,犯下手淫的毛病,久而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等问题层出。他的父亲发现后,命他研读修养心性之书,学习道家的小周天之术,于是开始练习静坐。病症逐渐缓解之后,蒋维乔没能坚持下去。直到二十八岁,他又得肺病,咳嗽咯血,吃药无效,才“屏除药物,隔绝妻孥,别居静室,绝谢世事。每日子、午、卯、酉,四次静坐,余暇则读老、庄及佛经,习七弦琴一二引,身心愉快。三月之间,生理大起变化,病霍然而愈。从此静坐之功,永不间断。”   重获健康之后,蒋维乔打算用科学的方式向大众介绍静坐法,但很不自信,每每搁笔。直到后来,冈田虎二郎、藤田灵斋倡导的静坐法和藤田氏所撰《息心调和法》《身心强健秘诀》传入中国,他大受触动,发奋撰述《因是子静坐法》,力图从心理和生理角度介绍自己的功法。   静坐法非常简单,起首只有一条,就是“意守丹田”,“正身稳坐,端容平视,不昂首,不旁瞬,垂其肱,置其掌于股,分开其膝,加足于胫,如佛家之趺坐,务去思念,务深呼吸”,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脐之下一寸三分,一直想着那个地方,等到它发热,就是“得气”。再按经络路线,把所得之气引导到一定的穴位上,需要治哪个部位,就让气走到哪个地方。坚持不懈地练下去,病就会慢慢好起来。   1914年8月,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刊行。一时洛阳纸贵,不少人用这个办法治好了久治不愈的疾病,到1927年6月,此书重版21次。蒋维乔经常被各大中学校请去讲演静坐术。演讲记录或听后感经常出现在各类报刊中,如《学生》杂志(1915)、《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1916)、《教育公报》(1918)、《北京大学日刊》(1918)等。   广受欢迎的同时,蒋维乔和他的静坐法也遭到不少批评。曾经学医的鲁迅就很不以为然,1918年在《新青年》第5卷第4期上撰文称其“讲鬼话”,“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用蒋维乔自己的话说,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也有一部分反对这个法子,以为是“死”的修养,和新思潮不合,又以为近于厌世派。   就是这么一种静坐法,相信者声称治好了自己的病,反对者却称其大谬不然。两极分化,耐人寻味。   二、精神修养的归属问题   鲁迅所谓的“讲鬼话”,不为无据。静坐法虽然有蒋维乔的创新成分,但本质上属于中国的传统方术。如何用科学方法阐释本国固有之术,至今仍然是个问题。蒋维乔在介绍静坐法时,既不精通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又缺乏深入浅出的阐释能力,要么使用方术家言,要么以科学名词牵强附会。比如,他用物理学术语“重心”来解释并代替“丹田”,有一定道理,却不够妥帖。这自然难入鲁迅法眼。   除了语言表达容易引起误解之外,体育观念的差别也导致分歧。   1917年,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中发表《体育之研究》,认为“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相信生命在于运动,就不应赞成“因是子静坐法”。在他看来,体育运动的功能强大,可以强健筋骨,也可以间接地增知识、调感情与强意志;体育与智育、德育之间泾渭分明,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身体承载着知识与道德,身体不存在,德与智也便不存在。   蒋维乔早年的体育观与二十八画生十分接近。1909年,他在《论学堂轻视体育之非》中说,人者由身心相合而成,教育者宜就身心二方面调和发达之。但全文只就生理方面的训练发表议论,没有提及心理方面的训练。   后来,蒋维乔的体育观发生了变化。1915年(《因是子静坐法》刊行第二年),蒋维乔在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演讲,指出“人生大要有二,一身体,一精神。身体为外界的,精神为内界的。外界主动,内界主静。所谓一动一静,天地之道。动足以锻炼身体而之强固,静足以磨砺精神而之愉快。是故动者外界之修养,静者内界之修养。内外交修,形神合一,乃保身之道也。”1916年,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三年级学生徐辟南听完静坐法讲座之后,在学校刊物上谈到,“动者静之对,动而不静则疲,静而不动则衰。学校中设立体操、拳术各科者,所以活泼吾人之勇力,发达吾人之筋肉,使无动静不均之害也。然体操、拳术用筋肉之锻炼,非精神之修养。强于外不能固于内,欲为体魄之强,固非得精神修养,难收全功。”两相比较,可见蒋维乔已经明确地将体育分为“筋肉之锻炼”和“精神之修养”。   1920年1月,蒋维乔将这种体育观形成文字,发表于《长沙体育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