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上博藏(七)》试说(之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31《上博藏(七)》试说(之三)

《上博藏(七)》試說(之三) (首發) 劉信芳 安徽大學歷史系 /SrcShow.asp?Src_ID=669 1、(豈)南面而立 《武王踐阼》2: 武王(齊)三日,耑(端)備(服)曼(冕),(逾)堂,(豈)南面而立。 今本作“王下堂,南面而立”,無“”字。 讀書會:簡文亦當釋為“幾”,讀為“階”。參看前注[2]。簡文“逾堂階”, “逾”字意爲“降”、“下”,陳偉、李家浩等已言之。《大戴禮記》作“王下堂,南面而立”可證。 何有祖先生釋讀為“堂(當)微(楣)南面而立 按:,讀為“豈”,《說文》:“一曰欲也,登也。”段注改爲“一曰欲登也”,云:“欲登者,欲引而上也。凡言豈者,皆庶幾之詞,言幾至於此也。”簡文的大意是,武王逾堂,欲南面而立,因師尚父云云,遂改爲東面。則讀為“豈”於文意吻合。惟筆者檢索經典尚未見到“豈南面而立”類似例,則讀為“幾”也許更順暢一些。今本無“”字,疑經師以其別扭而刪去。 2、所諫(鑒)不遠 《武王踐阼》6-7: (後)右耑(端)曰:【6】“〔所〕諫(鑒)不遠,視而所弋(代)。” 讀書會:簡文首字殘去,《大戴禮記》相應處作“所監”。從文意看,此處疑當為“殷鑒”,《詩·大雅·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謂殷人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鑒戒。後泛指可以作為借鑒的往事。《韓詩外傳》卷五作“殷監”。《大戴禮記》“所”字或為“殷”字之訛。 按:“諫”前殘失一字,今本作“所監”,盧注:“周監不遠,近在有殷之世。”讀書會既引《詩·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可知殷人以夏亡為鑒,周人以殷亡為鑒,武王為銘以“所”代本朝代名,則闕字依今本補“所”字為妥。武王而後,“殷鑒”漸成通語,已不分殷、周。 3、枳(枝) 名(銘) 《武王踐阼》9 枳(枝) 名(銘)。 枳,今本作“杖”。 讀書會:   “枳”與“枝”音近可通,“枝”與“杖”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或以為係一字分化,或以為是字形訛混,不過“枝”這個字形可以表示“杖”應無問題。“枳”就是酒器“巵”。(錦)(裛)2:224)由銅質首、鐏和積竹柲等三部分構成,通長155·2釐米。該杖與席、枕、几、匲、梳、篦、瑟同出,與簡文所記大略相合。簡260記有“一竹枳”,疑是竹杖。 信陽簡2-023:“一 現在看來,釋“樻枳”為杖名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4、(恭)炎(嚴) 《鄭子家喪》甲2-3: 含(今)奠(鄭)子(家)殺丌(其)君,??(將)保丌(其)(恭)炎(嚴)(以)??(沒)內(入)(地)。女(如)上帝(鬼)【甲2】神(以)爲(怒),(吾)??(將)可(何)(以)??(答)? “(恭)炎”,讀書會讀“”為“恭”,讀“炎”為“嚴”,自是一說。陳偉先生釋為“寵光” 按:《說文》:“恭,肅也。”貌思恭,事思敬。《國語·楚語》上:“若先君善則請為恭。”炎,《說文》:“火光上也。”段注引《洪範》曰:“火曰炎上。”《詩·大田》“秉彼炎火”,傳:“盛陽也。”《雲漢》“赫赫炎炎”,傳:“熱氣也。”《楚辭·大招》“南有炎火千里”,章句:“盛皃也。”簡文“炎”大致是指氣勢盛大。“(恭)炎”在此指榮耀性的諡稱,原本並非確指,釋讀也不必求之過深,理解為好的名譽就可以了。論者引到《郭店·老子》“”展開討論,可能沒有必要。楚莊王的意思是,鄭公子家弑君,顛覆天下之禮,人世間已是荒唐如此;倘若再以正面的諡稱入于地下,褻瀆神靈,上帝鬼神必然震怒。此所以為楚莊王出兵之口實,在神道設教的背景下,楚莊王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甲本“??”,乙本作“及”,二字形近,均可讀通。 5、丁(當)門、城(基) 《鄭子家喪》甲6: 毋??(敢)丁(當)門而出,(掩)之城(基)。 “丁(當)門”從讀書會說。惟讀書會云:“棺木不許從城門出城,只能埋在內城的城墻底下。”恐怕有問題。 按:門應指廟門或殯宮門。《禮記·曲禮上》:“居喪之禮毁瘠不形,視聽不衰,升階不由阼階,出入不當門隧。”居喪者所以出入不當門隧者,是因爲特殊之時,須給鬼神留下通道。則周人出喪當門而出,乃題中之義。 簡文所云子家之喪“毋??(敢)丁(當)門而出”者,《禮記·檀弓上》“及葬,毁宗躐行,出于大門,殷道也。學者行之”,注:“明不復有事於此。周人浴不掘中霤,葬不毁宗躐行。毁宗,毁廟門之西而出,行神之位在廟門之外。”孔疏“廟門之西”云:“廟門西邊牆也。”依周禮,子家之喪若是正常喪禮,不毁宗躐行。而楚人施壓,不得當門而出,則必毀廟牆。廟牆既毀,有如殷道不復有事於此。可知簡文“毋??(敢)丁(當)門而出”,蓋子家死後不得入宗廟之謂。 所謂“(掩)之城(基)”,若解為“只能埋在內城的城墻底下”,則勢必毀城,不合情理。古代筑城,基址一般要高於周邊,墻基須下挖至堅硬的土層,而貴族墓地以高出城基址為常見。“掩之城基”是對墓葬選址高度的限制,大致是不得超過城牆下基高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