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农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农问题

高三年级的第一轮基础教学,一些进度较快的学校已经临近尾声,专题复习即将开始。历史学科的专题体现了历史的逻辑思维,专题复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历史观察与分析能力。因而专题的研究即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也是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能力的培养。专题复习在高三学年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三农问题和中国古代农业 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现在,“三农”这一提法已经很流行,甚至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往往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内容的调整,涉及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改变,因此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正确的、积极的调整会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新旧制度更迭、社会变化剧烈、改革浪潮迭起、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都是与富国强兵、顺应潮流有关,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农业税的开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秦朝通过统一的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的经济政策是积极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在当时没有受到应有的效果。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措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的教材只有两节内容:经济和文化 ④隋唐时期: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还有中唐时期赋税制度的调整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农业的比较多,因为是以理财为核心的,理财主要是农业和商业。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⑥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⑦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⑧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中国古代史上的农业政策中,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应该一提的。这一政策我们所用的版本的教材只是在商鞅变法当中提到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对于这一政策的沿袭和影响,教材没有提及,新课程教材把这一政策的重要程度提高了,重视的程度增加了。重农抑商政策,也称重本抑末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来源。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收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③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④商品经济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⑤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评价:①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视农业是由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重农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封建社会把对农业的重视与商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实行抑商政策。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也很多。 犁耕技术。 (5)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①中国培植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作物品种基本上具备了。②西汉(略):从西域传入的农作物品种。③魏晋: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⑤ 明清时期: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国外传入的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引入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这个知识点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过快,热地矛盾突出,政府如何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政府在这分明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而且行之有效。①推广棉花种植;②引进高产作物;③提高土地利用率;④推行重农抑商、奖励垦荒的政策。 (6)古代农书。 4.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涉及到赋税制度的主要有: (1)商周时期井田制中的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2)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