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彰显龙文化特色 提升学校发展品质
彰显龙文化特色 提升学校发展品质
——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十余年是一个里程,十余年是一幅风景。十余年的探索,让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初步形成了龙文化特色,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定的社会声誉。继往开来,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特色建设启踏之旅,仍需在传承中出新,在积淀中延续。
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龙文化发展背景分析
1.历史发展背景
自古以来,龙就是一种神圣、祥瑞的象征,它集中了诸多物种的优点和美感,并被赋予人格化的理想涵义。龙的图案和传说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文化。《说文解字》介绍:“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蛇身鱼尾,显示其灵活多变;麟角虎眼,象征着英武威严;鲤须鹿额,暗示了聪明睿智;鹫脚鹰爪,代表着勇猛果敢。脊上的椎刺,寓意坚韧;爪下的火焰,呈现的是神奇;狮鼻鲢口,表示高贵吉祥;马齿牛耳,突出了勤劳善良。它能上天腾云驾雾,又能入海驾驭波澜。龙不畏水火,叱咤风云,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体现。
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具有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到《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龙的传人”身上散发出巨大的能量。一代代中华儿女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中国大地上创下无数奇迹。有一首歌唱得好: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新中国的腾飞更让世人看到了龙的精神、龙的力量!
2.社会发展背景
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横亘万古的伟大文明。而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龙文化和易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万古的根本原因。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作为中华龙文化的源头的红山龙小巧可爱,表达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巨大创造力;而中华巨龙的金蛇之舞则是中华文明辉煌发达的象征,表达的是“福寿绵延”之意。中华龙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创造力和福寿绵延、和谐如意的吉祥意境,必然使中国龙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弘扬龙文化是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必然。
数千年来,作为蕴涵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的中华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人类世界历史的神圣象征。我们需要深刻而充分地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以增强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走到世界发展的最前列。而且还需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同中国的必要的文化交流,更是实现“中国的21世纪”的一项非常主要的文化传播工作。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龙文化尊敬而喜爱,从而成为人类21世纪和谐发展的一个积极的文化认同。
3.学校发展背景
始建于1994年的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坐落在燕儿岛路46号,校名取自地名,地名就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华海洋文化特色。学校南拥奥帆基地,东临浮山胜地,地理环境优越,占地面积75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校舍历经数次改造一次加固,教学班由最初的5个增为现在的16个,学生人数增至630余名,干部教师52人。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中华龙文化的滋育,一是从校训“文明勤奋、团结创新,做豪迈的中国人”和校歌“禾苗在这里成长,雏鹰在这里起飞,文明勤奋团结创新”中可以看出学校一直提倡“文明勤奋、团结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豪迈的龙之传人。二是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中可以看出学校非常重视“二月二、清明、端午、重阳”等民俗节日对学生品性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民俗节庆主题教育特色。三是学校一直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所申报的科研课题均聚焦习惯培养内容与策略,以习惯促教学的有效,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口碑。
(二)龙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1.当下龙文化发展论据雄厚
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为实现这一总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进一步形成。《决定》为我们今后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应为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的人格和终身发展打下生命的底色。
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未来五年我国将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祭典活动,这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而且特别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小学各个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的特点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