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doc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摘 要: 语文教师不应削足适履似的取悦课堂改革的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关键词、语境、“文眼”等方面揣摩语言,培养语感,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揣摩语言 语文本色
近期,“促进课堂转型,追求高效课堂”成了热门话题,笔者也深表赞同。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课堂已出现了异化,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文科教学的理科化、教学内容的题目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本色,这也引起了一些教师的思考。把“揣摩”与“品味”称为语文教学的回家之旅,绝不为过。李镇西老师曾经提倡的“素讲”、程翔老师的“浸泡文本”的教学思想,就是在告诉我们,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进行语言揣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这些内容的实施与落实,终究离不开教学实践对语言的揣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进行语言揣摩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抓住细节,揣摩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中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是作者用心良苦的体现,它蕴含作者的意图、情感。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与作者的对话,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细节往往被忽略。
笔者在教授《台阶》一课时,在品评人物形象时,选取从父亲语言的标点符号角度着手。这些标点符号传达出了父亲的语气、情感、内心的活动。如“我们家的台阶低!”“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呢?”这些感叹号、破折号与问号都是有深意的,分别表达出父亲对被尊重的强烈渴望,父亲要强、不服老的心态,还有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更是作者对主题深化的伏笔,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老王》这篇文章中,“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制止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一转身,老王就知道要给钱这一细节,是“我”平时经常接济老王的体现。
当然,细节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刻画上,还表现在文章结构、环境的描写等方面。这些细节的言外之意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深入揣摩的。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抓关键词,揣摩深层含义
文章中的关键词,既可以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又可以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精彩生动的动词,往往有锥子般的表现,能够一针见血,直指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选取了三个动词作为关键词品读文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用富于表现力的“排”和“摸”,引导学生揣摩孔乙己的心理、形象特征和两种不同的境遇。另外是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笑”。“笑”字是表现社会环境的着力点,人们的冷漠、麻木、没有同情心,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通过“笑”这一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样的关键词语在经典文章中比比皆是。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用“探”、“爬”、“缩”、“倾”等颇富表现力的动词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文章,表现的感情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还要读出儿子对父爱的回应,可以抓住另一个关键词――“泪”。文中出现了三次流泪,“泪”这个词有深层意义,贯穿儿子对父爱的误解、顿悟、疏远、理解和感念。
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细细玩味,能生发出很多精彩。
三、抓住语境,揣摩情感
所谓语境,狭义上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不能把背景语境忽略,反而要使用得恰到好处。背景语境,犹如打开作者心锁的一把钥匙,揣摩背景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些教学资料上将其解读为体现作者的豁达、乐观。笔者是不赞同的,结合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背景,可以体会到苏轼内心的悲凉与苦闷,同时文章中有些字眼是可以佐证的。如“夜”、“未寝”、“无与为乐”等。我们在揣摩“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个问句时,总感觉内心有种酸涩;“闲人”“耳”这两个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心理。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春酒》)”理解这句话,仅仅是对母亲的思念是不够的,当时作者身居海外,当地没有春节习俗,喝着分岁酒,那会是怎样的情景?琦君在《故乡的桂花雨》里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童年,我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这春酒里,酿藏着深深的怀念、惋惜,以致有点痛。
抓住语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