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摒弃矫情做作 追求自然健康.doc
摒弃矫情做作 追求自然健康
摘 要:真正的朗读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表面张扬的故作矫情,而是“出于心,发乎情”的真实表达,不做作,不拖沓,不过分张扬,不刻意强调。小学语文中的朗读应当被看做是一个面向整体而不是断章取义的过程,一个注重个体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过程,一个注重文本差异而不是情感一致的过程。
关键词:矫情做作;自然健康;面向整体;文本差异;朗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何谓“矫情做作”?我想,无外乎无病呻吟、拿腔捏调、过分的奶声奶气,不合时宜地诵读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矫情做作”,有时源于老师的过度要求,有时也源于学生自己理解的欠缺。曾几何时,这样表面的热热闹闹,似乎装点了一些公开课或表演课的门面。然而一旦细究,则不难发现其粗糙,其害处是不言而喻的。
一、历史追问:矫情做作的多层剖析
人们发现,愈是在所谓的公开课或表演课上,华而不实的朗读也就愈多。其实,并非教师故意使之。窃以为,只是少数学生人为揣摩和迎合教师企望的结果,至少他们知道教师在此场合下,是不希望学生唯唯诺诺朗读的。学生的此举并非错误,但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朗读异化成表演的道具也就变得自然。显然,如果朗读不是出于对文本真实的情感体验,则无论老师期待的目光多么真诚或焦灼,学生都无法做到自然、灵动、健康。
说到此,我们并不是说公开课是学生矫情做作的罪魁祸首。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的时候,有个学生的声音有点“夸张”,于老师立即提醒她:“你再来读,很自然地读,就像平时说话那样读!”果然,这样一要求,学生接下来的朗读就自然舒服多了。还记得有一次,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惊弓之鸟》,他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那位小朋友把这四个字读得拖腔拿调,贾老师连忙摆手,幽默地说:“你不要这样激动。”看看,真正的名师其实对矫情做作的朗读是有抵触的。
从指导技巧方面来说,有时过分地拔高要求,有时过分关注朗读技巧,有时断章取义,有时孤军深入,有时追求整齐划一而忽视个体差异,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过分地讲究技巧或技术都是舍本逐末之举。正如陈焕然所说:“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都是一样的。”
例如,在教学伊始,教师给古诗画上节奏线。学生依照节奏线反复朗读,却越读越走样,越读越“不得要领”。还比如,一些教师总是比较详细地“嘱咐”学生:这个词该重读,此处该轻读,这个句子的词与词之间应该停顿,那段文字应该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其结果是把一篇完整优美的课文读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
二、现实觉醒:自然健康的主动叩问
其实,对于矫情做作的朗读,不少一线教师早有发现,只是因为忙碌或笔拙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罢了。不过,已经有不少教师自觉地摒弃那种走味变调的朗读。“让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已经成为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叶圣陶说:“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心、眼、口、耳全部被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得到成倍的收获?
之一:朗读应被看做是一个面向整体而不是断章取义的过程。
【案例】:人教版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片段:
师:在小兴安岭“夏天”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
生:我认为“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写得好。
师:那么好在哪里呢?
生1:在这句话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词语写出了夏天特有的景色。生2:这几个词语都写出了夏天枝条繁多,叶子茂盛的景色。
师:嗯,不错,抓住了关键词语。如果只让你找出一个字,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最关键,用得最好?
(好多学生仍然说那三个词)
师:找一个动词好不好?
生:封。
师:“封”是密闭的意思。我们可以把信封起来,可以把窗户封起来,但是谁有这么大本事都能把森林封住?
生:因为树木太密了。
师:为什么要用“封”字,用“盖”字行不行?讨论一下。
(经过查字典后,小组合作交流)
生1:我认为,这个“封”字不能换成“盖”。因为“封”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严密盖住、关住或糊住,使不透气或不露出。这个词义很适合小兴安岭树木繁茂的特点。
师:好啊,你们查字典知道了“封”的字义,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嗯,这种方法以后要常用啊!
生2: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还是上下左右的地方都被枝叶封闭住了,因此这个“封”字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