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卖炭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doc
谈《卖炭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摘要:唐中叶,朝廷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阶级矛盾重重。白居易面向现实,重视现实,追求客观性、真实性,采用写实的手法,重视细节的真实。他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其讽喻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卖炭翁》一篇写宫市白望的扰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揭发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无休止的剥削和残酷的阶级关系,含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89-02
白居易的诗歌,既奉“六艺”为创作的规范,其动机又迫于刺“病时之尤急者”,则所表现的内容,自以兴讽时事为主,所谓“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所重视的讽喻一类诗,尤为批判现实、反映人生的杰作,绝非“沿袭古题、唱和重复”的拟古作品可比。尤以他担任谏官、供职翰林时期的作品,无情地揭发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无休止的剥削和残酷的阶级关系,含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卖炭翁》一篇写宫市白望的扰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中唐时期“宫市”害民的情况,史书里多有记载: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所了解,却主要由于白居易写了一篇“苦宫市也”的《卖炭翁》。“苦宫市”,就是人民以“宫市”为苦,就是“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采购物品,这能搞公平交易吗?所以,所谓“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旧唐书》卷一四0《张建封传》中说: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了)。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由此可见,白居易正视现实,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在作品中予以表现。他创作的立足点,选取的创作题材,乃至创作的目的都是围绕着现实,以现实为中心的。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很重要的特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真实,客观性,还要求有提炼、加工、概括、塑造出典型。白居易对于形象表现的态度是客观的,他精细地观察,力图客观地再现。
白居易的《卖炭翁》,就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个“个别”是有生活原型的,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顺宗实录》卷二云: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农夫卖柴被掠夺的事,据《顺宗实录》记载,发生于“贞元末”。不容置疑,《卖炭翁》的创作,是从这里触发了艺术灵感,吸取了生活源泉的,但他不写“卖柴翁”而写“卖炭翁”,这在题材的选择、提炼、与开掘上,表现了他的艺术匠心。“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白居易创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卖炭翁”的形象。
题为《卖炭翁》,诗的重点自然是写“卖炭”被掠夺。开头的四句诗,二十四个字为我们塑造出艰难困苦的劳动者的形象。“伐薪烧炭南山中”一句,通俗易懂,写来似乎毫不费力,却具有高度概括性。卖炭翁的“炭”是自己“烧”出的,而“烧炭”用的“薪”又是自己伐来的。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一窑一窑地“烧”,那“千余斤”炭,难道是容易得来的吗?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只十四个字就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卖炭翁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进一步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扣人心弦的名句。“身上衣正单”,就应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自己的同情,从而迸发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两句诗,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度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