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考点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VIP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考点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考点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含解析) 新人教版

考点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2、3、4、5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6、7、8、9、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电视剧《大国医》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大国医被称为“医圣”,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人编著的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九章算术》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2012福州期末质检)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解析:B 从图中的折线来看,中国在公元前和15世纪后落后于西方,故A错;中国科技在14~15世纪达到最高峰,C错;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相对于西方而言继续领先,D错。 3.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 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 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左传》记载的是鲁僖公亲自参与天文观测的事。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把天文和国家社稷联系起来,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4.(2012泰安一模)“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者,A项错误。此材料不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首要依据应该是实物遗存,B项错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造纸,比用缣帛更便宜,对原料的选择降低了造纸的成本,D项错误。由于“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人们为了降低造纸的成本选择新的原料,C项为正确答案。 5.如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 ②三教合流 ③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 ④文人画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对材料中“刻版印行”“三教”等信息的理解,①②表述正确。科举考试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表述错误。从图片特点来看不属于文人画。 6.(2012年江苏历史,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经》内容特点的把握。《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大量诗歌,《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是收录的各地的民歌。题干材料中的“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俚甚”,与《诗经》中的“国风”都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故A项符合题意;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士绅”所作,与题意不符。 7.(2012浙江调研)“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  ) 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 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 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 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 解析:A 材料以诗歌形式真实反映了农夫的劳动生活,取材于 《诗经》。 8.(2012东城区模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