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唱腔与美声演唱之比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曲唱腔与美声演唱之比较.doc

昆曲唱腔与美声演唱之比较   摘 要:昆曲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由于昆曲起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唱腔中所具有的南方方言中特有的语调中的高位置感和咬字方式,这种说话的位置感正好与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位置感极为相像,两种演唱艺术的咬字归韵方式又存在着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作为一名美声唱法的学习者希望能对这两门艺术演唱中的异同之处能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昆曲唱腔;美声唱法;旋律演唱;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24-02   昆曲,亦称昆山腔、昆腔、昆剧,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最初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年间流寓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和张野塘、过云适等人,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弋阳、海盐诸腔的音乐和北曲的唱法,改革成了新的昆山腔。改革后的昆腔,宛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之中。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终于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时曲”风靡全国,当今主要是流行于我国江苏、浙江、湖南以及上海北京,并已成为中国戏曲中极具有代表性的声腔。昆曲艺术于2001年5月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确立了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意义,这样的艺术地位无疑可以说它不逊色与现今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当今在我国开设声乐课程的各大高校,还有各专业艺术院校教学中普遍教授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应该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和了解,它强调演唱中幽美动听的声音,演唱位置和共鸣腔体运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因而它可以在这人们审美能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其在高雅艺术领域中始终处于很高的艺术地位,被广大音乐学习者,特别是声乐爱好者所喜欢并热衷的学习。   以上是对昆曲和美声唱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我想从这两门艺术表演形式的旋律演唱及舞台表演两方面做以对比。希望通过本次比较能对昆曲艺术和美声唱法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达到提高自身在演唱技巧上的能力。   一、旋律演唱之异同   昆曲表演与美声唱法都是建立在以旋律性演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此旋律演唱所能达到的程度,往往对整个演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昆曲和美声唱法在其具体的旋律演唱中却有着很多异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旋律演唱不同之处   昆曲在旋律的演唱上通常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腔格,这也是它有别于其他戏曲表演的重要特点之一。昆曲的旋律演唱中很少会给演员随意发挥的空间,而是用较为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来约束和制约演唱者对于旋律的演唱。对于美声唱法来说,虽然对于演唱旋律也是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但作曲家在作曲之初就往往会给后来的演唱者以最大程度上自我发挥的空间,在意大利很多著名的纳波利民歌或者歌剧咏叹调中大量使用“自由延长记号”就不难看出这一用意。在歌剧中的主要角色(一般为第一男高音和第一女高音)所演唱的唱段可以根据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在实际的旋律演唱中可以做适当的改动,有时是在原来的调式中演唱,但对原谱的部分旋律进行变奏或者改动,有时甚至对调性也进行改变,进而达到歌唱者表达自己对于旋律要表达意境的理解或者做一些纯炫技性的表演的诉求,当然这一系列的自我发挥和旋律的改动一定要是在没有动摇歌唱旋律主题和意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改动。   在我国目前对于戏曲旋律的传授至今仍还是以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为主,由于教授方式的局限性大多数戏曲学校或其附属中学,对于每首唱段曲调旋律的教授还是以老师唱学生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大多戏曲学校及其附属中学仍然沿用这一教学模式及传统,例如:中央戏曲学院附中等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戏曲演唱旋律和行腔,总体上基本上都是遵照老师教授的模式来进行演唱的,允许个人发挥和发展的空间不大,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化中的那种中庸之道,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而美声唱法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给了演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歌曲《重归苏莲托》的结尾高音处理、歌剧《弄臣》的伯爵咏叹调《女人善变》最后结尾高音的旋律演唱方式,以及各歌剧中演员对经典咏叹调进行返场演唱时的旋律演唱等,类似这样在演唱中对歌曲或咏叹调原有旋律进行改编演唱,在美声唱法中真是笔笔皆是,这绝不是因为演唱者有意不尊重原作者的创作,而是大多数作曲家本身就没有给演唱者太多的束缚,只要在不影响舞台效果或者剧情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