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低碳发展模式可行性的研究的研究动态和理论综述.doc

农村工业化低碳发展模式可行性的研究的研究动态和理论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工业化低碳发展模式可行性研究的研究动态和理论综述 农村工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理论界对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的看法非常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将农村工业化看成单纯的产业现象。如郑新立、周喜安认为农村工业化是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张燕认为农村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又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2】 二是认为农村工业化既是产业现象,也应该包括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如新望提出农村工业化是指借助资金、土地和人力等资本要素,在农村普遍实现机械化生产,使实现工业化操作的劳动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较大比重,农民最终从土地中解放出来。【3】 三是认为农村工业化还应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如“农村工业化一般泛指在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经济的相应演进变化过程”【4】农村工业化是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发展农村现代工业,使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力占到农村总劳力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农村基本实现城镇化,农民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基本达到城市水平”。【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吕政认为,农村工业化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向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农村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和集中。 四是认为农村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如申茂向认为“农村工业化并不单纯等同于在农村地区办工业,而是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并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6】 以上关于农村工业化概念与内涵的各种观点,是不同的学者根据自身研究层面提出的不同看法,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村工业化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工业产值与就业比重的提高;二是农村工业发展促进人口集中,带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农业劳动力随着非农就业的增加而不断减少,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四是随着就业结构的转变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全部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使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在农村普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这是对农村工业化的一种广义的理解,实际上是指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演变过程。 二、农村工业化的国际经验 农村工业化不仅仅是发生在中国的个别现象,英国(20世纪50-70年代)、美国(20世纪50-80年代)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韩国(20世纪70年代至今)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农村工业化阶段。 世界各国发展程度不同,农村工业化的动力也有所区别。罗其友等区分了农村工业化的三种驱动力“工业疏散”、“就业扩张”和“梯度转移”:【7】“工业疏散”驱动型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农村建立工业企业的驱动因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克服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在农村发展工业;二是城市工商业者为降低成本、得到更多的利润而把工厂建在农村。“就业扩张”驱动型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正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驱动型农村工业化是由于一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间存在产业结构的层级差异,产业结构演进较快的地区(或者说发达地区)会将一些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吸引、转移到现代工业生产中,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杜志雄、张兴华根据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关系将世界各国的农村工业化分为“外生型”、“内生型”与“综合型”三种模式.【8】 三、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域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与“珠三角模式”;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则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但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这一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对于中国工业化的整体推进和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学者们始终比较关注的问题。 (一)东部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模式 1.苏南模式。农村工业化的“苏南模式”是指苏州、无锡、常州农村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工业化的方式。“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农村依靠自己的力量(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发展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以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为主。【9】 2.温州模式。温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形成一种“小商品、大市场、弱政府”的格局,被称为“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不同,“温州

文档评论(0)

ww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