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芒芒教授:语文课堂形态的特征
谈谈语文课堂形态的特征 朱芒芒 当前,课堂教学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即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要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从“热闹型课堂”转变为“有效型课堂”,首先要明确: “有效学习”的原则:(1)设计出能使教师与学生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2)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3)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根据这个原则,语文课堂的具体形态应具有的特征: 一、课堂是健康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处理得当;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融合。 二、课堂是实在的:去掉水分,去掉非语文因素;减少伪问题和伪活动。 三、课堂是多元的:从学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相机运用各种适宜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课堂教学形态的核心体现:有效地帮助学生得到提高。 1.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 2.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以此确定教学的重点。 3.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阅读方式(精读、跳读、略读、浏览),理清课文结构,分析行文思路。 如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揣摩和品味;鉴赏表现手法产生的效果。 4.注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即时的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1.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首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建构,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即“以学定教”。要研究学生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预习的成效),确定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具有的“学有所得”“学有提高”的权力和潜力。即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建构,切实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文本研读课例:《今生今世的证据》执教:南京29中陈莉老师 一读 梳理文脉 “我”寻找到哪些“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追寻这些证据想要证明什么? “我”在寻证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师:找找作者在文中写了他哪些“今生今世的证据”。 生:住的地方。 师:具体写了什么? 生:院墙,树,圈棚,炉灶,草。 生: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泥皮,泥皮上的烟垢和灰、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 师:能不能概括一下?我们要学会阅读中的概括。 生:曾经生活过的场景。 师:是的。“我”追寻这些证据想要证明什么呢? 生:证明作者“曾经的生活”,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师:这位同学看书细心,回答有理有据!很好。曾经的生活,内心的生存。作者在哪里的“曾经的生活”? 生:乡村、村庄。 师:这些证据都激活了刘亮程极富个人化的关于村庄生活的记忆。(板书:村庄旧物 内心记忆)那么,这段村庄里曾经的生活、曾经的内心是作者人生哪个阶段的? 生: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对。这个阶段是作者人生初长成的时期。所以作者想要证明自己的当初的生命存在其实也是生命的成长。(板书:生命的存在 成长的印迹 ) 师:我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追寻证据的时候情感并不是一层不变?在文中找出抒情性的语句或者语段,自己读读,品味,并概括作者在寻找这些证据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生:困惑和挣扎。 师:从哪些方面看出作者的困惑和挣扎? 生:作者用了大量的疑问句。 师:疑问句式的确显示出作者内心的不确定性,一种挣扎感。你的感觉是对的。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思路,把作者的情感概括得完整些。 生:作者先写后悔,“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再写“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再后来写觉得一切都很“虚无”,“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师:你概括得非常好,作者先写后悔,怀念;再写时间慢慢延伸,遗忘点点袭来,回忆渐渐错位而产生的对过往的怀疑。不过,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写了虚无感? 生:并不一定是“虚无”,“当家园废失”是假设句。而且作者用问:“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作者有些迷惘,因而提问。 师:有道理。作者想说的是,什么时候才是虚无的? 生:家园废失的时候。 师:说得很好。在作者看来,物质的家园“面目全非,行将消失”,直接会导致精神家园的坍塌。“家园废失”既指物质的家园——村庄,又指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安放。作者非常忧惧。 文中用了这么多疑问句,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对物证变化甚至消失、对记忆模糊甚至错位而产生的精神困惑,也是追问和思考。这种追问、思考也引发读者对生命成长的意义的追问、思考。 (板书:后悔、怀念——怀疑、迷惘——忧惧、追问) 读到这里,基本了解了文章脉络。 课例:《今生今世的证据》 陈老师的这堂课在设计之前有一个“前测”,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