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呼吸系统的功能 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 HbNH2O2+H++CO2 (2)反应特征: 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 ②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何尔登效应(Haldane effect)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 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 ③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 因肺部排出的CO2有17.5%是此释放的。 ④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 HHbNHCOOH+O2 在组织 在肺脏 (二) CO2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图) 从图中可见: ①血液中CO2含量随PCO2的↑而↑,几乎成线性关系(非S形曲线),且无饱和点。 ②V血A点CO2的含量为52ml/100ml,而A血B点CO2的含量降为48ml/100ml,说明血液流经肺脏时,每100ml血液释放出4ml CO2 ③当血PO2↑时,CO2解离曲线下移。 (三) 影响CO2运输的因素 1.O2与Hb结合的氧合作用对CO2运输的影响 HbNH2O2+H++CO2 HHbNHCOOH+O2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 ∴在组织中,HbO2释放出O2而成为HHb,何尔登效应促 使血液摄取并结合CO2 ∵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 ∴在肺中,Hb与O2结合,促使CO2释放CO2通过波尔效应 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O2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 和释放 2.PCO2差对CO2运输的影响 因HCO3-运输形式的反应方向取决于PCO2差 在组织 在肺脏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自主呼吸的节律、呼 吸的深度和频率与外 界环境相适应 自主呼吸 随意呼吸 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呼吸为什么有节律? ●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枢(图) 呼吸中枢是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 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早先分段横切脑干等研究发现: 1、脊髓 联系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 呼吸的初级中枢 2、低位脑干 脑桥和延髓 3、高位脑 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下丘脑 可控制随意呼吸 延髓:呼吸节律起源,产生呼吸节律, 是呼吸的基本中枢 背侧呼吸组(DRG)神经元 腹侧呼吸组(VRG)神经元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起源部位 早已肯定是在延髓,但其确切部位尚不完全清楚;近代研究发现延髓头端外侧区的前包钦格复合体是呼吸节律起源的关键部位 2.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 起步细胞学说 神经元网络学说(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 主要调节呼吸 主动脉体 主要调节循环 颈动脉体: 1型细胞(球细胞)和2型细胞(鞘细胞),周围包绕以毛细血管窦,血供丰富;功能上Ⅰ型细胞起着感受器的作用,Ⅱ型细胞类似神经胶质细胞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对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 当Ⅰ型细胞受到上述三者刺激时,细胞浆内[Ca2+]↑,触发内含的ACh等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 称,可以分为头、中、尾三个区。头区、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中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 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不感受缺氧的刺激。因血液中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乃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用的 中枢化学感受器 生理作用在于维持 脑脊液的环境稳定 外周化学感受器 生理作用在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