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考前一个月第3部分-2.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考前一个月第3部分-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考前一个月第3部分-2

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据统计,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国库的财政结余就由康熙末年(1722年)的800万两增加到雍正皇帝末年(1735年)的6 000多万两。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实行税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火耗归公”政策实行的积极作用。(8分) 【解析】 本题考查雍正帝时期的火耗归公。本选做题对学生而言比较生疏但结合材料难度不大。第一问只要结合材料第一段首先明确火耗是怎么回事,然后找出火耗的随意征收的危害和原因,从而得出火耗归公的必要性,即背景。第二问是第一问的继续,两者具有很大的连贯性,回答积极作用,首先要结合归公以前的危害,再结合材料的养廉银的设置来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对百姓、对官员吏治、对中央政府的作用。 【答案】 (1)国家赋役征银;清朝初期官员俸禄低;(2分)火耗滥征加重百姓负担,腐蚀官员;(3分)影响国家赋税征收,动摇国本;(3分)政府屡禁不止。(2分)(学生答案只要凑足7分即可) (2)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2分)增加了外官的薪给,整顿吏治, 减少贪污;(3分)集中了征税权力,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的作战计划是根据战前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制定的计划而形成的。“施里芬计划”规定,在东线对沙俄军队采取守势,只用9个师配合奥军进行防御。在西线集中78个师进攻法国。强渡塞纳—马恩省河,从西南和南面包抄巴黎,形成钳形攻势,这样就可以把法军围歼在右翼纵队的“铁锤”与左翼纵队的“铁砧”之间。然后把主力部分调到东线,会合奥军,以同样的闪击方式全歼俄军。奥匈帝国为了配合德国的攻势,把战略重点放在对付俄国上。 材料二:法军总司令霞飞完成了“第十七号作战计划”。法军在德法边境共配备5个集团军,其中包括79个野战师和10个骑兵师。第一、二两个集团军放在战线的右翼,第五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部署在左翼,目的是把左右两翼联为一体,第四集团军起接应作用。俄国的作战计划,规定西部边境分为两条战线,分别对付德国和奥匈。在俄国的西北战线,部署了39个师;在西南战线总共配置了65个师。此外部署了防御部队。 英国的军事力量主要在海上,并同法国进行了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则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另外,英国组织了十二万多人的远征军和十六万多人的后备部队,集结在法国北部,由法国参谋部统一指挥。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同盟国和协约国作战计划的要点。(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爆发的背景。(8分)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00周年,所以思考应该着重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查。本题考查大战爆发前的背景和两大军事阵营的形成以及双方的作战思想。第一问就要求回答两大军事阵营形成以后指定的两种作战计划,很显然两种作战计划具有针对性,都立足于国情。解答时要从双方的兵力部署的重点出发分别作答。第二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回答即可。 【答案】 (1)同盟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实行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速决战。(3分)协约国:俄、法两国同时在陆上对德国展开进攻,迫使德国在两线分兵作战。英法在海上封锁德国。(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广大殖民地被瓜分完毕。(2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很大变化。(2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2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形成。(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煜瀛(1881年~1973年),字石曾, 河北高阳人。晚清重臣李鸿藻第三子。 1902年,适逢曾任军机处官报局局长的孙宝琦出任驻法大使, 李石曾遂与张静江、夏循垍等三人以随员身份偕行到法国,李石曾先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法语,1903年获入蒙城农业实验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李于1906年8月毕业。 1906年与张静江一起发起世界社,创办《新世纪》杂志。同年加入同盟会。 1908年,李石曾自筹资金在巴黎西北郊区哥伦布地方设立中国豆腐工厂,为了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李石曾在厂内创办了一个工艺技校,实行以工兼学。 1911年回国,参与组织天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次年又参与发起进德会及社会改良会。 1920年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继而又在法国里昂创办中法大学分校,任理事长及兼代校长。 1924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4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其后连任中国国民党第二至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第七届以后,改任中央评议委员,并为主席团之一员。 1924年,李煜瀛亦任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并筹建故宫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