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登高课件 必修四.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 温故知新—— 子美( ) 杜少陵( )杜工部 ( ) “诗圣” “诗史” “三吏”( ) “三别”( ) 杜甫小传 杜甫简介(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幕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杜甫简介(二)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衣袖露两肘,麻鞋见天子”,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杜甫简介(三)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研究 1.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孤独痛苦的鸟 鹰击长空 时鸣春涧中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风 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 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 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 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回到家的那 一天吗? * * * * * * 杜 甫 字 曾居少陵 任工部曾员外郎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