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文化背景人格的文化背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格的文化背景人格的文化背景

人格的文化背景 在我看来,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获益匪浅。这本书不仅内容深刻细腻,同时还有很多标新立异的地方。经几天的思考,我对书中的某些一小部分的阐述仍不能理解,但是我对书中的某些内容很感兴趣,现在有感而发谈谈自己对书中某些观点的分析和看法。 本书的第一章节为“个体、文化与社会”,我最好奇的是关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辩证分析,作者着重阐述了两者对于人的行为动机影响的具体表现,但还没有深入分析两者与人的行为的关系,也没有从侧面分析两者于人的行为的作用的分析和影响。所以我倒想谈谈我对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个人看法。 首先,关于生理需要,顾名思义,是人类存在可能必不可少的内在与外在一致的渴求。它主要包括食物需求、睡眠需求、避痛需求、性的满足等等。生理需要可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需要,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它的地位与价值未必有如此的稳定。比如说,一个禁欲主义者,他可能可以完全地做到对性的满足的排斥,所以正如作者所言,生理需要对于人的行为的意义我们是不可能给予它绝对化的判定。 心理需求是我比较关注的方面,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我们在学习中的关于屈原人物性格分析的探讨,所以我想借此为典型谈谈自己对心理需求与人的行为关系的看法。为此,我觉得我应该把屈原为什么会投河自尽作为论述的基点。我曾不知一次地在思考,屈原为什么会死?很多人会认同他的自杀只是源于其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和事与愿违的伤感。但是我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屈原的死并不是如此,而我恰恰赞赏他的决定。屈原选择了死亡,这要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谈起,我想这些因素的形成就如作者在后两章所谈到的“文化模式”吧。人生存在的价值在于什么,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在短短的数十年生命中完成自己“所愿”完成或“违愿”完成的事,“所愿”是主动性的阐述,是人们把握自己命运并自我规划完成自我价值的方式;相反地,“违愿”是指人们被动的完成人生路程的方式。到此,我们可以得出屈原定是属于前者。再此,我又要对于前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强调,我愿意把“所愿”粗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约定俗成所认同下的在主动中把握自身命运完成价值的途径;二是没有认同下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我价值为核心而采取谋求人生价值的途径。而屈原选择的是后者,屈原身份高贵,才识渊博,但是最令我欣赏的是他的性格,他的自我价值为核心支配下的性格。对于这种人来说,生命是精神(自我价值)的载体,而非其他存在的载体。有些人可以为了罪恶的欲望而不折手段,紧紧地握住自己存在的外在躯壳。可是屈原没这么做,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在引导他,归根结底,是他坚守的心理需求,是此人者,丧失了灵魂深处的求救的方式,无异于失去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才是他真正投河的原因。所以我佩服此类人,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有一种贪婪是变相的罪恶,而只有屈原这类人才能真正的与这些细菌绝缘。所以在我看来,心理需求对于人的行为动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和生理需要是分别存在的,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不同造就了两者在其人行为动机方面的差异,我们永远不能一概而论,同时我也不赞同他们辩证统一。两者必有其一支配着某人(另外的就可以不计),正是由于两者地位的差异和对比构成了对人的行为动机甚至行为结果的决定性影响,至于这种地位差异(精神观的不同)的存在,就是各门学科角度全面解释了。 在本书的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之中,文化被定义为“一种文化是习得行为与行为之结果的综合结构,这种习得行为的组成要素被一个特定社会成员所分有和传递”。此章中,作者对定义中某些词汇如“习得行为”、“综合结构”、“分有和传递”做了大量的解释和说明,其中有一段“因此例如编制篮子的新技术,如果只限于一个人知道,那么就不可被归为文化的一部分,知道它被其他个人所分有,那么这种新的技术就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不是很赞同,可能是我和书的作者在文化的定义或文化定义内涵中就出现了分歧。何为文化,我不能像作者那样定义得条理分明或果敢,也许正式每个人的个性造成的吧。在对于物质文化的看法上我似乎和别人很不一致,有时我会想,文化到底有没有载体?或者它就是它自己的载体,又或者它没有载体,我之所以这么说,在于内心的一个问题,“一个普通的石头和一个雕塑,前者是河边的视野范围的常客,后者已经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了(雕刻有技术价值)”,分歧在于普通的石头没有展现文化,而后者雕塑是怎样成为所谓的物质文化的?通俗一点来说,即为“雕刻成为艺术品(有了文化价值)是因为其本身比较特别的外在形体(姑且说是特别),还是支撑‘特别’的一种被反映所掩盖的东西”,我是这样认为的,雕塑之所以成为艺术品,不是它的特别的形体,而是变成这种形体所运用的方法,如编制新篮子的技术,而非那个新篮子,就算是它的外形,而它的外形存在的条件是某个人创造性的活动,把自己的构思用于实践,现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