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卷二\方脉总论]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至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九分反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见之。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从关中至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见。如入深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者。若寸口关脉不见。惟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者。是长骨后际。如鱼之颈际。故曰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一寸。而脉见九分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前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言寸偶也。故分寸为尺者。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言。盖先从根本言之。
故一尺内取一寸。而脉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先取一尺之分。
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尺内九分。从始至终。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主于关。为寸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兼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凡古法定尺寸者。
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脉长短不同。其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言之。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关为关部。以安三指。此之所定寸关尺。盖根据难经。永为楷式。不可改移。
[卷二\方脉总论] 辨九候法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下副九焉以有地以候肾。人以候脾。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何以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相失者。皆死也。
[卷二\方脉总论] 分别脉病形状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之脉。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者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
滑而微浮病在肺。下紧上虚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少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
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
浮而大者风。浮而涩者气。沉细疾者热。迟紧者为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为自下。阳数则口疮。阴数则恶寒。
阳芤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两臂不举。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痛。
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
久久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为祸祟。
寸口脉弦中手短者。头痛。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遗尿。脉来中手弦长者。腰疼。足胫痛。
脉来中手弦从上紧者。肩背痛。脉但数细。心下热盛。
脉盛滑紧者。痛在外。脉小实紧者。痛在内。脉小弱而浮滑。久病。脉涩浮而病。新病。
脉沉而弦者。其人有。腹内痛。脉来缓滑者。热在胃中。脉来盛紧者。腹胀。脉弦急。
疝者迟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