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doc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京剧旧称京二黄,亦称皮黄,其主调声腔并非京中故有产物,源头何在,人们一直探索不息。笔者经多年考察研究,提出京剧主调声腔源于陕西的观点。当文章全文在《戏曲研究》64辑和缩写稿在《中国戏剧》2004年7期发表之后,得到各方面多形式的回应,可谓认同与质疑并存。一个新的观点发表,如果无任何社会反响便悄无声息,这一观点再正确,其影响力和价值作用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本人皆由衷感谢。湖北朋友方月仿先生在《中国戏剧》2005年第二期发表了《质疑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后又见江西苏子裕先生《“京剧声腔源于陕西”质疑》的文章。本文通过回答两位朋友质疑,实为各路专家学者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对客观、理性考察研究这一问题能拓宽一点思路,愿望足矣。 一、陕西二黄的源头根本不在湖北 nbsp;陕西二黄的剧种名,长期以来是称二黄、汉调二黄、汉二黄和土二黄、山二黄等为主。1956年,陕南安康“人民剧院”收编为陕西省属国营剧团时,定性“该团应以继承、改革和提高汉调二黄剧种艺术为其业务方针”(见1956年3月17日陕西省文化局(56)文艺字第375号文件)。同年9月属权再次变更,为称讳简便,正值当时多数依地域简称冠于剧种名的风潮,遂将“人民剧院”改称安康汉剧团,自此陕西汉剧名称流行于世。尽管至今所有文献典籍仍以其学术名汉调二黄(簧)相称,但自有汉剧之称后,便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湖北有汉剧之称在前,陕西(安康)称汉剧在后,故一般多有陕西汉剧源于湖北汉剧的误解;第二,有汉剧的省份多达七八个,因而对于陕西汉剧(汉调二黄)的关注,尤其对它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研究重视程度以及其自身的影响力,都大大降低和减弱了。 方月仿先生《质疑》一文并于2004年4期《戏剧之家》发表的《湖北汉剧与陕西汉剧》的文章,都提出陕西二黄来源于湖北。这里仅就方文提到的所谓湖北入陕的三个班社以序而论,即可证明事实完全非方文所言。 (一)、乾盛班 陕西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秦腔、西曲、秦声等,发源于故都长安,明末清初流传各地。清乾隆初期逾越秦岭,流播于陕南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和商洛各地。这里有两条乾盛班的记载:一、陕南安康所辖紫阳县蒿坪河杨家大院戏楼上记有“乾隆元年西安乾盛班”的墨迹;二、杨家大院所在蒿坪镇东明寺的乐楼上书有“乾隆二年八月乾盛班在此破台”的壁题(1)。 紫阳蒿坪杨家大院的杨氏是清代陕南著名的巨商大族之一。汉水沿途上至汉中,下至老河口、襄樊、汉口,都有杨家的商号,其中规模以汉中为最。 1生于清雍正初年的杨氏五世祖杨辉公及弟杨远公,在汉中、西安等地经商期间,常与秦腔二黄戏班厮混。辉公子开泰、景泰、通泰和远公子履泰皆爱二黄戏曲,尤以履泰嗜好成性。杨氏有族规,可建戏楼、办戏班,但族人不得唱戏,否则生不入籍死不进祠。时有里人张保儿在汉中学戏已显露头角,虽然年龄相差不多,仍被履泰收为义子,更名杨金年。父子二人在汉中府所辖西乡县境开设二黄科班,流传后世。乾隆初年接请“西安乾盛班”至杨家大院戏楼演出,很可能先由汉中转至杨氏家乡紫阳蒿坪。乾盛班在汉中逗留时间无从考证,但在杨家院及其周围至少停留一年有余。记载西安乾盛班虽未注明演何剧种,但从乾隆后期至嘉庆时期杨履泰、杨金年父子被誉称“陕南二黄传带祖师”、“杨家院是陕南二黄的发祥地”,以及从陕西二黄汉江派流传发展脉络和承传关系看,乾盛班当为西安老秦腔二黄班底应该没有问题。 乾盛班的来路、走向、年代,记载都很明确。而方先生在《与》文中却说“乾盛班显然就是来自湖北的戏班,或许是湖北专业艺人与安康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综合戏班”。 一个早期有记载的班社,往往对一个流传地具有“源”的作用,研究流传发展至关重要。方文关于乾胜班来自湖北的论述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怎能说明陕西二黄源头在湖北呢? (二)、泰来班 方文说:“杨金年学艺的班子是湖北过去的‘泰来班’”。杨金年得艺于泰来班,泰来班是陕南二黄发祥的摇篮这都是事实,有证可查,但绝不是出自湖北,而是由西安传至陕南安康。 建国初期,程砚秋先生赴西安考察戏剧,从他发现西安骡马市旧梨园会馆的一块石刻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省会骡马市四圣行宫(敬祀老郎的梨园庙),创自双寨、泰来,而众班合之者也(2)。”刻石的时间是乾隆庚子(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从石刻文字可以看出,泰来班当时能够在西安带头捐资修建敬祀老郎的梨园庙,可见颇具实力(或有商号鼎力资助)。泰来班是严长明乾隆四十四年前后成书于西安的《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载“西地梨园三十六”中最有影响的班社之一。也是杨家大院继乾盛班之后从西安接来陕南传播二黄发挥最大最直接作用的一个戏班。 泰来班由秦中到陕南紫阳落脚后不久,也在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