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奈良贵族的都城意识与国家观.doc
奈良贵族的都城意识与国家观
摘 要: 以迁都平城京为开端,日本正式进入奈良时代。奈良贵族以汉诗为外交手段,通过赞美王都平城京来歌颂天皇权威,继而宣扬日本作为律令制国家的“东夷小帝国”地位。藤原宇合作为奈良朝的高级军官和贵族文人,以拜副遣唐使入唐为契机,开始其官吏生涯及汉诗创作,以《怀风藻》所收藤原宇合汉诗为例,考察宇合诗歌中与“都城”相关的词汇出典问题,不仅可以探讨8世纪东亚外交关系中奈良贵族都城意识的产生,也可借此考察古代日本的对唐观与自同意识。
关键词:怀风藻;藤原宇合;古代王都;国家观;对唐观
中图分类号:I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5)04-0043-11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5.04.005
奈良时代,随着遣唐使派遣规模的壮大及汉文化的深度受容,日本确立了以天皇制为中心的律令国家体制,并模仿长安城在奈良盆地营造平城京。从平城京遗址考古发掘来看,平城京内的中枢设施可分为东区和中央区。东区作为日常政务场所,其配置基本继承了藤原宫殿舍的传统,遗迹以掘立柱非瓦葺建筑为主,但以朱雀大街为中心的中央区宫室遗迹,则主要以?A石瓦葺建筑为主,由此学者们推测,中央区大极殿是以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为原型建造的,是接待诸蕃国朝贺、飨宴的礼仪空间[1]。如此说来,平城京对长安城并非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暗含着一种与之对抗的“小中华意识”,即将唐视为邻国、将高句丽、新罗等朝鲜诸国视为蕃国的“东夷小帝国”思想。养老四年(720)成立的《日本书纪》,其编撰目的之一即是向东亚诸国展示日本的优位意识,这种国家观为奈良朝知识人所共有。皇族官吏、贵族文人在平城京内频开酒宴,通过汉诗酬唱歌颂天皇仁政、赞美海内升平,尤其是在接见各国使节的公宴上,汉诗唱和不仅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汉诗水平的高低更是与国家尊严联系在一起,成为东亚各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这正是成立于奈良朝的《怀风藻》中侍宴、应诏诗占据绝大多数的重要原因。
藤原宇合是奈良初期政坛核心人物,赠太政大臣藤原不比等第三子。长屋王政权倒台之后,藤原宇合与其兄藤原武智麻?巍⑻僭?房前及其弟藤原麻吕均列卿台阁,并称“藤原四子”,成为奈良政坛真正的执牛耳者。另外,藤原宇合又是“藤原四子”中最富文采者,深得其父不比等器重偏爱,委以考察唐国政治制度之重任,于灵龟二年(716)拜遣唐副使入唐。据《尊卑分脉》记载宇合:“器宇弘雅。风范凝深。博览坟典。才兼文武矣。虽经营军国之务。特留心文藻。天平之际,尤为书翰墨之宗。有集二卷”。《怀风藻》现收录藤原宇合汉诗六首,是整部诗集中收录诗歌数最多的诗人。《万叶集》存其和歌六首,《经国集》录其赋作《枣赋》一首,另有《家集》二卷失传,这些足见藤原宇合作为奈良朝一流文人的实力。
目前日本学界关于藤原宇合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宇合生平考证的研究;(二)8世纪日本政治史中藤原宇合的地位与影响;(三)宇合汉诗文对中国典籍的受容研究;(四)宇合与《常陆国风土记》编纂之间的关系研究。本稿拟以《怀风藻》所收藤原宇合汉诗为例,以奈良朝政治外交为背景,通过探讨宇合诗中与“都”相关语丛的汉籍出典问题,来探讨宇合及整个奈良朝贵族都城意识的产生,及其背后所折射的对唐观和自同意识。
一、宇合汉诗中与“都”有关的词汇
据岸俊男考察,日本关于“京”的概念的成立应在天武朝末期(672年―686年),尤其是以藤原京的形成为开端,作为模糊概念的“ヤマトのミヤコ”与作为行政区且具有一定京域范围的“京”始自区别开来。另外,岸俊男将天武朝作为分水岭的另一个理由是,《日本书纪》天智纪以前的记载中,“宫”、“京”、“都”等概念处于一种混用状态,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天武五年(676)纪以降,“京”开始特指具有一定京域范围且与“畿内”并称的行政区[2]11。
如果将考察的视野再放大一些,就会发现日本“京”的概念的成立,与东亚都城时代的诞生时期是吻合的。妹尾达彦氏在《东亚都城时代的诞生》一文中指出,6世纪末重新统一中国大陆的隋王朝,建立了以大兴城为中心的新集权国家,是为都城时代的开始。唐原封不动地继承了隋的都城,形成了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行政城市网络,给邻接地域带来了强烈的紧张感,从而促使了与唐对抗的具有政治组织和外交机能国家的建设,各国纷纷营造与唐长安城相对抗的都城,将都城设计为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礼仪的舞台,终于在7至8世纪迎来了东亚都城时代的诞生[3]299-301。
活跃于东亚都城时代的藤原宇合,作为奈良朝的贵族军官,曾于神龟三年(726)十月至天平四年(732)三月任知造难波宫知事,专职难波宫的营造。《万叶集》收录《式部卿藤原宇合卿被使改造难波堵之时作歌一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