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生讲
长期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问题不在于人们主观上不想转变,而在于转变的条件不充分,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推进。 要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要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一)从抑制消费转向扩大消费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大国发展的基点是国内市场特别是消费市场。在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急需加快扩大国内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变过度依赖外需的传统发展方式,为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内需基础。 大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内消费拉动 美国一开始是英国在重商主义思想主导下向新世界扩张的海外前哨,其最初功能是向母国(英国)提供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因此,从殖民地时期起,美国发展高度商业化的外向型经济,对外部市场存在很强的依赖关系。但是,美国独立之后,随着边疆的不断扩展和西部的拓殖、交通的改善和地区之间联系的紧密,特别是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后,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其的重要性逐渐下降。正如斯丹利·恩格尔曼等指出的:“美国经济整体上最依靠出口市场的情形在 19世纪开始前就已经结束了”。1790—1800年,按当时价格计算,外贸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15%—20%,而到 19世纪中期以后,基本降到 8%以下。伴随西部开发的推进,1839年美国国内贸易额首次超过国际贸易。到 1910年,美国国内贸易额达到3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外贸的 10倍。可以说,居民消费和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互相推进,从根本上支撑了美国发展的市场需求。 日本 20世纪 60年代的高速增长就得益于第二次“消费革命”的拉动,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结构升级的基本特征。1960—1970年间,日本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 16%,大大高于美国的 67%、法国的103%、联邦德国的 113%和英国的 6%,是同期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同时,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先是在1955—1964年间完成以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为内容的第一次耐用消费品升级,1965—1974年又完成了以彩色电视机、空调、小汽车等“新三大件”为代表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1955—1974年的 20年间,日本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了 3555倍,完成了两次消费革命,极大地拉动了日本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由于消费拉动,1955—1970年间,日本先后出现三次市场景气,即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同时,日本实现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早在 20世纪 60年代,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等发展经济学家就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特别是在具有明显“劳动力剩余性”和“二元经济”结构特性的国家,在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成功地向成熟经济的转变基本上是一件国内的事情。尽管贸易能起重大促进作用,但他们不可能起决定作用。如果发展努力要起到成功,即是说要使一国经济达到它的经济成熟的目的,那么促进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从国内经济首先是缓慢的和渐进的,最终是重大的转变中产生。”“劳动力剩余型欠发达经济的发展努力主要是国内的事情……虽然对外贸易能起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却很可能是次要的、辅助性的,而不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这是因为,“二元经济大国中,外贸不可能成为增长的主要发动机。” (二)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 依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 年《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公布的最新数据, 中国R D/ GDP 比例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逐步上升, 2007 年达到1. 44%, 高 于同期俄罗斯的1. 12% 、巴西的1. 11% , 但与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总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R D 费用分别是中国的7. 6 倍、3. 1 倍和1. 7 倍。2007 年中国研发人员人均R D 经费比例更低, 在可获得数据的38 个国家( 地区) 中, 只列第33 位, 约为德国和日本的1/ 6、英国的1/ 5、法国和韩国的1/ 4。而作为创新主体的大中型企业2007 年的高技术产业R D 经费占R D 经费的比例只有25. 8% , 这一比例远低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的40%, 韩国的53. 8% , 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 30% 以上的比例。 2007 年,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 一般贸易出口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1. 2%, 而加工贸易方式占当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5.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