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本章要求: 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常见类型的结构特点;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4.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及生理活性。 5. 熟悉波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原定义,1952年以前) 二、分布和存在形式 1.分布--广泛 黄酮类--集中分布于被子植物中如唇形科、玄 参科、菊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 黄酮醇类--广泛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一 些木本植物的花和叶中。 二氢黄酮类--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 科、菊科、姜科中分布较多。 二氢黄酮醇类--普遍存在于豆科植物中。 异黄酮类--豆科、茑尾科。 双黄酮类化合物--多局限分布于裸子植物,尤其是松 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 在菌类、藻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中较少见 2.存在形式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除常见的O-苷外,还有少数的C-苷(如葛根素等) 小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三、生理活性--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如:葛根总黄酮、银杏总黄酮 (2) 芦丁、橙皮苷等 2.抗肝脏毒作用: (1)金荞麦中的双聚原矢车菊苷元 抗炎、祛痰、解热 (2)槲皮素、杜鹃素 (3)羟基槲皮素 异黄酮类化合物(染科木素、金雀花异黄素、大豆素等) 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5.抗菌、抗病毒作用 木犀草素、黄芩苷、黄芩素--抗菌作用; 槲皮素、桑色素、山柰酚--抗病毒。 6.抗肿瘤 大豆异黄酮与肿瘤防治关系的研究者指出:大豆的高消费量是亚洲居民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症低发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关于大豆抗癌作用的动物研究还涉及其它的肿瘤,如:肝癌、膀胱癌、皮肤癌和胃癌等,均显示较好的抗癌活性。 第二节、结构和分类 分类依据: ①A环和B环中间的三碳链的氧化状态; ②三碳链是否成环; ③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以及B环连接的位置。 一、黄酮类 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且3位上无含氧基团取代。 二、黄酮醇类 黄酮醇类结构特点: 在黄酮基本母核的3位上连有羟基。 三、二氢黄酮类 黄酮类母核2,3-位双键被氢化。如橙皮素、橙皮苷、甘草素和甘草苷等。 四、二氢黄酮醇类 黄酮醇类母核2,3-位双键被氢化而成。 与相应的黄酮醇共存于同一植物体中。 五、异黄酮类 异黄酮类母核为3-苯基色原酮的结构。 异黄酮的2,3-位被氢化的基本母核, 如紫檀素、鱼藤酮等。 二氢黄酮C环开环后形成的化合物,在酸的作用下查耳酮可转化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又转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 八、二氢查耳酮类 橙酮类又称噢哢类 其结构特点是--C环为含氧五元环。 十一、黄烷醇类 1.黄烷-3-醇类:又称儿茶素类,在植物中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 2.黄烷-3,4-二醇类:又称无色花色素类; 其它类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 组成苷的糖有: 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 L-阿拉伯糖,D-葡萄糖醛酸 双糖:槐糖,龙胆二糖,芸香糖(Rha1—6Glc), 新橙皮糖(Rha1—2Glc)等 三糖:龙胆三糖,槐三糖 酰化糖: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 除常见的O-苷外,还发现有C-苷,如牡荆素、葛根素等。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1. 性状:多为结晶,少数为无定形粉末。 二、旋光性 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光学活性。苷类均有旋光性,多为左旋。 三、溶解度 黄酮(醇), 查耳酮 二氢黄酮(醇) 花色素 四、酸碱性 1.酸性:分子中有酚羟基,具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 酸性强弱取决于羟基的数目和位置: 7,4 ’-OH 7-或4’-OH 一般OH 5-O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