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大气解读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北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子 ①太阳辐射对不同纬度的地表加热不均 ②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3°26′N 23°26′S 66°34′S 66°34′N 0°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春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如: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一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如: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其中以亚洲高压最为强盛),从而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半球气压带的比较 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其气压带往往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而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其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测试目标4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季风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点见考点解读P8)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 比较 季节 源地 风向 性质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 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3.典型的季风 比较 季节 源地 风向 性质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 东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西北 寒冷干燥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夏季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 低温干燥 热带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夏季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 温暖湿润 3.典型的季风 测试目标5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图解 测试目标6 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锋面系统 1.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2.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地面 冷气团 暖气团 锋面 锋 线 冷暖气团位置 锋线 锋面: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锋面的基本知识 动脑筋: 冷气团一定位于锋面以下, 暖气团一定位于锋面以上, 对吗?为什么? 类 型 冷 锋 暖 锋 气团运动 气团主动移向 气团 气团主动移向 气团 锋 面 图 示 符号 过境前 气团控制,温度 ,气压 ,天气 。 气团控制,温度 ,气压 ,天气 。 过境时 过境后 气团控制,温度 ,气压 ,天气 。 气团控制,温度 ,气压 ,天气 。 降水特点 时间 ,强度 ,主要在 。 时间 ,强度 ,主要在 。 锋面坡度 坡度较 。 坡度较 。 我国情况 北方夏季的 、冬季的 。 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 市区 冷气团 暖气团 冷锋过境前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 怎样对锋面天气进行预报? 市区 冷锋过境时市区的天气? 冷锋控制,阴天、大风、雨雪、降温 暖气团 冷气团 * *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 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1、大气圈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组成 主 要 作 用 干洁空气 主要 成分 微量 成分 水 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 线的伤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3 CO2 O2 N2 大气圈各成分的主要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结构 重点观察: 1.各层高度范围 2.温度变化、运动等特点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3年)详解.doc VIP
- fc726系统介绍配置与调试.pdf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3比热容》同步练习题(带答案).docx VIP
- 陕09J10地下工程防水图集-标准规范.pdf VIP
- GF-2017-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doc
- 2024KDIGO慢性肾脏病评估和管理指南要点解读.pptx VIP
- 趣味数学讲座.ppt VIP
- 2024年苏州高新区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真题.docx VIP
-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声障屏、绿化、天棚、机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pdf VIP
- IPC-TM-650-2.3.28B-中英文完整版.pdf VIP
文档评论(0)